上海文化界救國聯合會,轉許廣平女士鑒:
魯迅先生逝世,噩耗傳來,全國震悼。本黨與蘇維埃政府及全國蘇區(qū)人民,尤為我中華民族失去最偉大的文學家,熱忱追求光明的導師,獻身于抗日救國的非凡的領袖,共產主義蘇維埃運動之親愛的戰(zhàn)友,而同聲哀悼。謹以至誠電唁,深信全國人民及優(yōu)秀之文學家必能賡續(xù)魯迅先生之事業(yè),與一切侵略者,壓迫勢力做殊死的斗爭,以達到中國民族及其被壓迫的階級之民族和社會的徹底解放。
肅此電達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
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政府
一九三六年十月二十二日
為追悼與紀念魯迅先生
致中國國民黨委員會與南京國民黨政府電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南京國民黨政府公鑒:
噩耗傳來,魯迅先生病歿于上海。我國文學革命的導師、思想上的權威、文壇上最燦爛光輝的巨星竟爾隕落,此乃我中華民族之大損失,尤其當前抗日運動的大損失。魯迅先生畢生以犀利的文章、偉大的人格、救國的主張、正直的言論為中華民族解放而奮斗,其對于我中華民族功績之偉大,不亞于高爾基氏之于蘇聯。今溘然長逝,理應予以身后之殊榮,以慰死者而示來茲。敝黨敝政府已決定在全蘇區(qū)內實行:(一)下半旗致哀,并在各地方與紅軍部隊中舉行追悼大會;(二)設立魯迅文學獎金十萬元;(三)改蘇維埃中央圖書館為魯迅圖書館;(四)在中央政府所在地設立魯迅紀念碑;(五)搜集魯迅遺著,翻印魯迅著作;(六)募集魯迅號飛機基金。貴黨與貴政府為中國最大部分領土的統(tǒng)治者,敝黨敝政府敬向貴黨貴政府要求:(一)魯迅先生遺體舉行國葬,并付國史館立傳;(二)改浙江省紹興縣為魯迅縣;(三)改北平大學為魯迅大學;(四)設立魯迅文學獎金,獎勵革命文學;(五)設立魯迅研究院,收集魯迅遺著,出版魯迅全集;(六)在上海、北平、南京、廣州、杭州建立魯迅銅像;(七)魯迅家屬與先烈家屬同樣待遇;(八)廢止魯迅先生生前貴黨貴政府所頒布的一切禁止言論、出版自由之法令。表揚魯迅先生正所以表揚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敝黨敝政府的要求,想必能獲得貴黨貴政府的同意。特此電達。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
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政府
一九三六年十月二十二日
知道了毛澤東對魯迅的評價,知道了中共中央對魯迅的評價,知道了魯迅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的巨大貢獻,就不必在魯迅的后十年上費什么筆墨和口舌了。
幸虧有個契機給我們留著,那就是魯研界公認的“轉變說”,即魯迅的一生中,曾從民主主義者到共產主義者的轉變。既然有此轉變,那么,轉變前的功過是非還是可以談論的。這也就給我們探討魯迅的前大半生,留下了足夠的空間。
這也就是我要說,做魯迅與胡適的比較研究,或是做魯迅的單獨研究,不必談后十年的原因。不光對魯迅的后十年不談,對胡適一九二七年之后的事兒也不談。這樣,我們就可以較為公允地比較兩人在新文化運動中的功過是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