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戰(zhàn)爭快要結束時,中美合作所總部已經(jīng)從最初用竹竿制造的測向器,發(fā)展到有了一部主控臺和三部副控臺。后來將第六廳一分為二,其中純粹屬于美國海軍的部分派駐昆明,直接與華盛頓聯(lián)絡;另外設置一部功率更好的電臺,專收中國大陸上的往來通信。
第七廳主管氣象情報。收集傳遞氣象情報是中美合作所設立的最初的、也是最主要的任務之一。梅樂斯認為,珍珠港事件之前,美國人對亞洲的氣象情報掌握得很不全面,落后于日本人。北半球東部的氣象活動,通常都是從亞洲大陸開始發(fā)生,即一般所稱“西伯利亞寒流”。寒流從西北向東南推進,影響到南太平洋。珍珠港事件之前,太平洋上的氣象預報一直是日本人領先的,中美合作所建立后情況發(fā)生逆轉。
臺灣的吳相湘先生這樣提到中美合作所關于氣象收集的任務:
西南太平洋的氣象變動都是從中國發(fā)端的,盧溝橋事變以后,美國海軍便很少能接到來自中國大陸的氣象資料。于是美國海軍部門想派一批人來中國做一點這方面的工作,同時也可以向中國提供些有幫助的意見和資料。1942年,美國海軍部派梅樂斯上校來華工作。
第七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每天都要向美國太平洋艦隊提供氣象報告。在總部,最初氣象工作的開展非常困難,那時只有兩名氣象學家,而且沒有一部專用氣象電臺。1943年8月,當著名的氣象專家貝耶萊中校到達中美合作所總部并擔任第七廳廳長后,情況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他要求把氣象報告列為通信工作的最優(yōu)先地位,并協(xié)調所有圍繞氣象的收集工作。到了1944年年初,中美合作所總部的無線電裝備有了補充,就建立了一個中美所自己的氣象預報網(wǎng)。這個體系漸漸發(fā)展擴大,到了1945年年初,第七廳的設備大為充實,擁有一架接在大收發(fā)報機上的電動打字機,一個地圖室,一個圖書室,還有一個研究部。因為貝耶萊作出的重大貢獻,中美合作所的美方人員把氣象臺所在的山頭(即楊家山)叫做“貝耶萊山”。后來梅樂斯患病回國,貝耶萊便擔任了中美合作所代理副所長。
1944年初夏以后,由于日軍發(fā)動的豫湘桂戰(zhàn)役不斷推進,使得設置在中國東部淪陷區(qū)的電臺,被迫不斷地搬遷,其中設在桂林的電臺不斷地搬遷了6次。但是中美合作所已經(jīng)在廣泛的地區(qū)設置了足夠的電臺,使貝耶萊可以進行較為精確的遠期氣象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