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試著假裝,如果處理得當的話,不同的忠誠不僅可以和平共處,而且還可以自我強化。就在格林經歷他作為一個學生的煩惱時,美國一份全國性的報紙刊登了一篇社論,該社論宣稱,“優(yōu)秀的美國人都是忠誠的”。這篇文章強烈建議,要教育孩子們對所有的一切都忠誠—對他的家人和學校,對他所在的城鎮(zhèn)、所在的州以及他的祖國,乃至整個人類,都要保持忠誠。“如果我努力忠于我的家人,我就可能背叛我的學校;”這個撰寫社論的人寫道,“如果我忠于學校,我就可能無法對城鎮(zhèn)、州、國家保持忠誠;如果我忠于我所在的城鎮(zhèn)、州以及我的祖國,我就可能會背叛整個人類?!辈贿^,這個作者設法逃出這個怪圈,他利用了霍迪尼策略,一個最基本的道德策略,其主要意思是首要忠誠原則,以此來解決所有困境:“我必須首先忠于人類,然后才能忠于我的國家,我所在的州、城鎮(zhèn),我的學校和我的家人?!闭娴目梢詥??恐怕很難。
以一種非常不討喜的方式,這個在報紙上發(fā)表文章的道德家重申了17世紀形而上學學派的詩人亨利·沃恩的主張,沃恩在他的《規(guī)則和教訓》一詩中,鼓勵他的讀者“忠于上帝,忠于自己的國家和朋友”。這的確是非常令人欽佩的建議。但很顯然,一個人的國家可能會和他所信仰的上帝根本不在同一條路上。而且,你的朋友可能是一個英雄,也可能是一個叛徒。如果你的朋友背叛了你的國家,你還會對他忠心嗎?我們可能想要同時忠于上帝、國家和朋友,但這也許是不可能的。作為一個年輕人,沃恩了解到了這一點,是因為他曾加參加過英國國內戰(zhàn)爭,沒有什么比內戰(zhàn)更能讓一個人更快地認識到相互矛盾的忠誠所帶來的痛苦了。因此,詩里還有這樣的幾行話,是他給出的建議,當各種責任、義務超出了你的控制,發(fā)生矛盾時,解決矛盾的方法就是:“如果神甫和人都變了,請堅守你的立場。”
這個建議非常不錯,值得嘗試。假設當我們作出承諾,表達了我們的忠心時,一切都處于和諧中。如果其他人變了,那么就是他破壞了這種和諧。毫無疑問,有時事實的確如此。有可能我和某個人成了朋友,但后來證明他是個無賴。如果我和我的朋友建立友誼的基礎是我尊敬他的人品和道德素養(yǎng),一旦他自己摒棄了這些值得我尊敬的特點,他就拋棄了我們之間的友誼賴以存在的基礎。我沒有背叛我們的友誼,是他—他通過背棄自己置我們的友誼于不顧。如果我的神甫成為了異教徒,而我沒有追隨他,這并不是我背棄了信仰,而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