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但形勢很快就發(fā)生了不可預料的變化。
同治四年三月(1865年4月),由于剛剛剿滅了太平天國政權,奕訢在中樞的聲譽日隆,位高權重的他讓慈禧感到了越來越嚴重的威脅。慈禧終于借助翰林院編修蔡壽祺的一份彈劾上書,以“妄自尊大,諸多狂傲”為理由,下令罷黜了奕訢議政王、軍機處領班大臣在內的一切差使。盡管后來的慈禧迫于除著名理學家、大學士倭仁在外的大部分朝廷重臣和各個列強駐京公使的一片反對之聲,收回了部分成命,仍然命奕訢在內廷行走,并兼管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事宜,但奕訢的權威已經(jīng)遭到了嚴重的打擊。這不免給反對奕訢政策的人士提供了一個難得的進攻機會。
而恰在這之后的次年,亦即同治五年十一月初五日(1866年12月11日),恭親王奕訢上奏提議在同文館內添設天文、算學館,擬“招取滿漢五品以下京外各官,延聘西人教習,以為自強之計”。
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1867年1月28日),奕訢等更是要求朝廷明發(fā)諭旨,“請翰林院、庶吉士等官入同文館學習天文、算學,并推廣招收進士出身之五品以下京外各官”。
奕訢的這些提議,一時間恍如在已經(jīng)燒熱的油鍋里撒上了一大把鹽,一向反對設置同文館的保守派人士由此聯(lián)合起來,一起向同文館發(fā)難。他們不僅要求停止開設天文、算學館,甚或要求終止已經(jīng)運作了數(shù)年的同文館。
在反對同文館的保守士大夫里,較為著名的有奕訢的政敵大學士倭仁和與他持一致觀點的山東道監(jiān)察御史張盛藻、候選直隸州知州楊廷熙等人。
反對派先是由張盛藻出馬,張上疏奏稱:天文、算法,宜令欽天監(jiān)天文生習之;制造工作,宜責成工部督匠役習之。文儒近臣,不當崇尚技能,師法夷裔。
根據(jù)《春冰室野乘》的記載,張盛藻的這份奏章在京城的文官里面頗受擁戴,竟一時“廣為傳誦,以為至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