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爐的仿古,其“古”為宋,宋代仿古式瓷爐的幾種樣式,便以這樣一個特殊的機緣而格外余脈綿長。而宣爐仿古的成功,又在于遺貌取神,以工致的“減筆”鍛煉出古樸簡潔的造型,擷得宋爐之韻。各式乳爐,鬲爐,彝爐,缽盂爐——依《宣德彝器圖譜》中的名稱,不妨說這幾種爐式最合宣宗作為標準的“款式典雅”,它以簡單柔和的曲線而見出意態(tài)端嚴,爐色的精光內斂,更成就它的氣度雍容。只是當時數(shù)以三千三百六十五件計的大量制作120,傳之后世的宣爐真品卻少而又少121。它的重要也許更在于促成風氣,后來公鑄私鑄都有很多仿品,其中亦不乏精好之作122,宣德爐因此也常常是這一類銅爐的通名,當年明宣宗用于文房陳設的幾種爐式仿制尤多123,且長久成為文人雅士的案頭清玩。又以宣爐的色澤可以因“錬”而變,而使好事者興起“錬爐”或曰“燒爐”之風,并把種種奧妙著為專論124,“朝夕拂拭,辨質辨色,辨款式,辨工夫,群相矜尚”125,以至于成為香爐中的別品,焚香之用倒在其次了。
其實明代中晚期的時候,兩宋名窯乃至明初宣窯制作的各式瓷香爐即多已成為珍貴的文玩,而不大用作日常的焚香?!堕L物志》卷七“香爐”條:“三代、秦漢鼎彝及官、哥、定窯、龍泉、宣窯,皆以備賞鑒,非日用所宜,惟宣銅彝爐稍大者最為適用,宋姜鑄亦可?!彼^“姜鑄”,即南宋杭州姜娘子所制。又張岱《陶庵夢憶》卷六“甘文臺爐”條:“香爐貴適用,尤貴耐火,三代青綠,見火即敗壞,哥、汝窯亦如之。便用,便火,莫如宣爐?!敝皇菑堊谧拥臅r代宣爐也已成珍玩,“宣銅一爐,價百四五十金”,豈是尋常可得,其時乃別有仿品,如北方有施銀匠鑄,南方則有這里說到的蘇州甘鑄。出于寶惜,為作為清玩的香爐配置底座和蓋便成為風氣126。臺北故宮藏明陸師道臨文征明《吉祥庵圖》,繪草庵一楹,中設一榻,旁邊一個小方幾,幾上置花瓶,又一個翠青色的小香爐,下有底座,上有帶捉手的蓋子(圖3-45)。陸氏是嘉靖、萬歷間人,此圖作于他的晚年。這一風氣的形成,究其原始,當是模仿安置宣德彝器的做法,即為陳設于宮廷及分賜到各個王府等新制之器配置沉香蓋座及各式玉頂,如羊脂白玉九龍頂,白玉螭龍頂,羊脂白玉雙鳳穿花頂,玉鴛鴦頂,等等,見《宣德彝器圖譜》和《宣德彝器譜》。這里說到的各式玉頂,乃是專為器蓋而制。其時把元代以及晚明之前制作精巧的玉帽頂用作書齋雅玩之香爐的爐頂,也是流行的諸多裝飾方法之一。文震亨《長物志》卷七“香爐”條曰:“爐頂以宋玉帽頂及角端、海獸諸樣隨爐大小配之,瑪瑙、水晶之屬,舊者亦可用?!彼^“宋玉帽頂”,自然是認得差了,但可知爐頂式樣本無一定,或新玉或舊玉,或仿制或新裁,不過求古求雅,求與爐的韻致相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