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太大壓力有可能讓他們成年后變成一心渴望爭第一的人,除了在狹窄的競爭領域之外,他們感受不到生活的樂趣,他們在與妻子、孩子、朋友和同事的關系中,既無法給他人帶來快樂,也不能從中享受到快樂,他們或許還可能患上胃潰瘍或早期心臟病。
日程安排過緊和過多的控制,剝奪了孩子天生為自己而學習和爭取良好自主性的動力,他們也剝奪了孩子發(fā)展自身興趣愛好的機會,那對孩子發(fā)展成為一個全面、成功的人是非常重要的。事實上,一項對于高創(chuàng)造力人士童年的研究揭示出他們普遍擁有的共同特點:在他們還是孩子的時候,這些人都對某些愛好或事物表現出濃厚興趣(不一定與他們日后的職業(yè)有關),并且堅持到底。
如何正常促進孩子在情感、社會性和智力方面的發(fā)展呢?愛,是這一過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孩子們非常努力地向他們所熱愛的人學習如何為人行事,沒有得到愛的孩子則不會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模仿學習正確行為。
一個被人疼愛的孩子,他的天性會不斷展現出來,當他準備好的時候,就會主動做出各種動作,觸摸各種東西,慈愛的父母一直在觀察和期待孩子第一次主動微笑,他們會用自己的微笑來愉快地回應寶寶。如果在幾個月內父母不斷重復這種鼓勵性的愉快回應,寶寶得到有規(guī)律的哺育、經常的擁抱和適時的安慰,他就會知道自己是被疼愛的,父母是值得信任的。這些感覺——愛和信任——構成了孩子未來發(fā)展和人際關系的基礎,甚至他對外界的興趣以及處理自己想法的能力,都會在這個基礎上產生。嬰兒期被剝奪了這些感覺的孩子會因為這方面的嚴重缺陷而蒙受痛苦。
父母也可以通過關注不同時期寶寶對各種事物的反應,不斷提供引起孩子興趣的觀察目標——色彩鮮艷的圖畫或是運動物體,然后是娃娃和可愛的玩具,自然而然地鼓勵和支持他們的發(fā)展。
1歲的寶寶從來都不閑著,他們對每一件東西都感興趣,臟東西也要嘗一嘗,還不會走就要爬樓梯,天性促使他們要去做自己能做的任何一件事情。他們會固執(zhí)地在喂飯的時候來搶奪勺子,甚至更值得注意的是,他們會反抗那些表達得不太婉轉的建議,甚至會對一件喜歡做的事情先說“不!”他們不想被人控制。
到2歲的時候,孩子們努力模仿父母的行為,學著自己刷牙,穿衣服,脫衣服,以顯示自己長大了,如果父母對孩子的點滴進步本能地表現出喜悅之情,就會促進孩子的成長。到2歲末的時候,寶寶掌握的詞匯量和句子數量猛增,父母們的職責就是好好傾聽他們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