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迷魂記(7)

從彌敦道出發(fā) 作者:王小牙


香港有個荷里華

整個香港,仿若一個巨大的矛盾綜合體。這里有最繁華的商場,也有最市井的街道。

就如王家衛(wèi)的《花樣年華》,張曼玉一次次換上旗袍,一次次下樓去面攤買面條。衣服是晚宴般的鄭重,面條卻是最草民的生存,香港精神就在這里寓言般匯合。

就連古董買賣,亦是如此。每年老牌拍賣公司蘇富比、嘉士德會定期在香港舉辦中國文物拍賣會。香港人永遠不負眾望,所拍商品的價格屢屢打破文物價格紀錄。出入這些拍賣場所,往往并非為了拍的某件心愛藝術(shù)品,而是香港貴胄展示自己身份、地位、財富和高雅趣味的一次公開展覽。每逢拍賣,都要提前印制精致的彩色圖錄,拍賣場所設(shè)在富麗豪華的五星級酒店。寬敞高大的拍賣預展廳流光溢彩,身著華服的上流社會人士匯聚一堂,服務生托著銀酒杯穿梭其間,拍賣現(xiàn)場設(shè)有與拍賣師叫價同步的電腦價格顯示器和實物銀幕投影,還設(shè)有國際直通電話,甚至進行衛(wèi)星直播。在這種傾城的姿態(tài)和秀場的另一端——“荷里活道”,則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1841年英國人剛登陸到香港島,就開始了荷李活道的興建,早年沒有填海之前仍然接近于海邊,后來荷李活道經(jīng)歷了百多年的不斷填海,已漸漸遠離了海。很多人以為荷李活道得名于美國加州的電影生產(chǎn)地荷里活,其實道路名稱源自荷李活道兩旁種植的冬青樹,所以命名為“荷李活道”。

因為歷史悠久,所以這條舊路并不寬,每每有大巴路過就覺得已經(jīng)給占了大半的馬路,偏偏大巴會偶爾路過;原來現(xiàn)在有一輛香港的觀光大巴的路線是包括游覽荷里活道,介紹這條集古董、新舊建筑以及仿歐的餐廳之風光。每逢有觀光大巴經(jīng)過,自己就覺得成為其中一個游覽風景襯托品一樣,給游人參觀了。

在港島的中環(huán)地鐵站下車,沿著由多條室外行人電梯組成的自動扶梯,至太平山半腰,很快就會到達荷里活道。王家衛(wèi)的影迷肯定會記得《重慶森林》里梁朝偉的住所,就是位于電梯旁的一棟中式住宅樓內(nèi)。這里算是香港的“老城區(qū)”,從前住在附近的街坊,大多是貧苦的草根階層,滿街都是叫賣的聲音,兩旁都是各式各樣的鋪頭。沿著山勢和舊街,大大小小百多間古董店,由中環(huán)伸展至上環(huán)、西環(huán)。從現(xiàn)存的格局,你仍舊可以感受到民間的商業(yè)街從小到大、從冷清到繁華自然發(fā)展起來的那份隨意;感受到可以長衫馬褂西裝革履、也可以短打赤膊、沒有人嫌你的那份自由;感受到為利而來、為利而往的那份熱鬧;感受到平庸然而卻合人性的柴米油鹽、舐犢撫雛之樂的那份從日常生活中流淌出來的幸福。

古董店店面小的,不過十來平方米,有些“迷你”店,只有一個一米見方的柜臺,只能算是個攤位;店面大的,從一層到三層,宛如一座小型博物館。不論門面大小,店內(nèi)都很清幽雅致,而且種類繁多,除了“中國風”的家私、卷軸、陶瓷等各類古玩外,還有來自西洋的古舊的電風扇、留聲機、鐘表、鋼筆、打火機等等,以及來自日本、泰國等國的金銀珠寶、漆器和其他古玩。

我喜歡逛那些幽幽暗暗的小鋪子,老板們閑閑地坐著,客人來了并不起身。于是猶如進入無人之境,低頭抬頭挑挑揀揀,覺得特別合心意的東西隨手拿來在掌中把玩不已。比如有一只巴掌大小的粉盒,蓋上畫了一朵蓮花算是裝飾,蓮花籠著半透明的青釉,好像剛剛浮出水面,長圓的花瓣肉嘟嘟的,開得沉靜,開得純情。無聲地握著這朵花,讓我想起佛陀含笑拈著的那朵溫情安詳?shù)男』?。同樣,搖一搖墜子、撥弄一下流蘇上的絲線是什么感覺?流年似水,世事滄桑。

荷里華道上稍大一點的古董店,大多貨品豐富、展示美觀。這樣的店家,主要經(jīng)營高古的陶瓷器,與內(nèi)地和國外藝術(shù)品市場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高古的陶瓷器和青銅器在歐洲受到青睞,據(jù)說在那些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貴族家里沒有收藏中國高古瓷器,是要受到“歧視”的。因此,近年來國外各大拍賣公司屢創(chuàng)中國高古瓷器價格新高。有些東西就是通過種種渠道先流到香港,然后再流到海外的。還有些大店家投資內(nèi)地嶄露頭角的中青年畫家的作品,現(xiàn)在在西方世界走紅的西部油畫家大都是通過這個途徑推介出去的。這里的價格自然比內(nèi)地要貴,但比拍賣會和歐美市場又便宜很多。

沿著荷里活道向西行,就可抵達上環(huán)的文武廟及摩羅街古董市場。摩羅街分上下兩段,上街狹窄的街巷開設(shè)了30多家古董店。這里的古董店主要以攤檔為主,和內(nèi)地的舊貨地攤相似。紙張、陶瓷、銅器、玉器、石器等各種材質(zhì),舊鐘表、舊皮包、鳥籠、瓦當、錢幣、舊鋼筆、舊電話、米老鼠、芭比娃娃等各種小玩意,沾上點舊的邊的物品應有盡有。這里大東西好東西不多,但花上半天時間尋覓到一個做工上佳的銀盤或者小銀勺、小銀鈴還是很容易的。那些產(chǎn)自英國的瓷器,質(zhì)量不錯,集實用與裝飾于一體,價錢不算太高,只是不成套。如果能經(jīng)常去逛逛,說不定能湊齊。這樣,雖然它們作為日用品已經(jīng)退出了生活舞臺,而作為家庭裝飾,卻有一種獨特的趣味。更讓人唏噓的是,尋尋覓覓的機緣和一件件舊物寄寓著的一段段往事。

荷里活道古董街最大的兩件“古董”是街道東端的兩家古老的鋪頭,毗鄰而居,分別賣食米和蔗汁。剝落的墻面寫盡了歲月的滄桑,就像那些鋪子的舊物,自然會觸動人們關(guān)于老香港生活的想象。至此,對于荷里活道古董街審美感受才算畫上了一個完整的句號。    交通TIPS:于金鐘太古廣場外乘26線巴士,往荷李活道下車

地鐵中環(huán)站D1出口右轉(zhuǎn)至戲院里,沿皇后大道中往中環(huán)中心方向,再乘半山自動扶梯往荷李活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