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長期戰(zhàn)爭開始(25)

蔣介石與現(xiàn)代中國 作者:(美)陶涵


蔣在珍珠港事件后初步的軍事行動為采取攻勢——這是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同盟國第一次進攻。他下令給個子不高、說話輕柔但十分堅強的薛岳,從第九戰(zhàn)區(qū)抽調中央軍及粵系部隊前往廣州,減輕香港英國守軍承受的壓力。岡村寧次派出六萬名日軍轉進中國,可能的話就殲滅中方部隊。但因為香港在圣誕節(jié)當天就迅速淪陷,他決定變更目標:要奪占、摧毀長沙。湖南省垣周圍第三度陷入戰(zhàn)火。薛岳不斷接到委員長遙控下達戰(zhàn)術命令,搞得他十分為難,一度退到接不到命令的地方。薛岳圍住占領長沙的日軍,日軍一退,他就進攻。據(jù)他自稱,日軍傷亡達幾萬人。不論日軍傷亡數(shù)字多寡,日軍先前進又早早撤退,使蔣可以宣告“長沙大捷”。日軍攻打盟軍連番大勝之下,“長沙大捷”讓英、美、中皆感到興奮。它似乎更凸顯了中國在太平洋戰(zhàn)爭中可以扮演重要角色。

蔣介石的雜牌軍把日軍三十六個師團、四十四個混成旅團,總共約一百三十萬兵力困在中國(含“滿洲國”)。這約當日本陸軍百分之六十七的兵力,盟國當然希望把他們繼續(xù)絆住。珍珠港事件后,東京從中國抽調九個師團到太平洋和東南亞不同戰(zhàn)場,但滯留在中國及滿洲的部隊仍高達一百萬人。由于蘇聯(lián)在滿洲或其他地方攻擊日本的可能性為零,除了中國軍隊(包含共軍)之外,再也沒有別的兵力可把日軍牽制在東北。蔣在日記中記下:美、英迄今在太平洋連戰(zhàn)皆北,他認為這個記錄應該可使他們想到中國部隊器械火力雖不如人,從一九三七年以來卻一直英勇抗日。他相信,中國的國際聲望和地位會因此達到空前的高度。

東京和盟國一樣,認為滇緬公路是攸關盟軍大業(yè)的重要戰(zhàn)略資產(chǎn)。因此,日軍第十五軍在十二月十二日開始從克拉半島(Kra Peninsula,馬來半島的別稱)往仰光前進,仰光港是通往臘戍和滇緬公路的補給線之源頭。新戰(zhàn)事的第一天,蔣就告訴英國,他預備派出手下最精銳的八萬部隊——僅有的德式訓練部隊——到緬甸;更令人動容的是,愿意把他們交給英國人指揮。他也表示可以把手中猶剩的重機械化炮兵投入緬甸戰(zhàn)場。蔣決心在盟國大業(yè)中善盡責任。

此時,飛虎隊(正式名稱是中國空軍美籍志愿大隊)只有七十五架剛從美國接收的堪用P-40飛機。所有的飛行員都是美國人,但它是一個中國單位,由中國政府支付一切開銷。它的飛機幾乎就是蔣手中僅有的一切作戰(zhàn)飛機;雖然重慶天天遭日機轟炸,他把飛虎隊全部投入大英帝國殖民地緬甸的保護戰(zhàn)。對于到處吃敗仗的盟國,這是相當不容易的一項承諾。即使如此,不到幾個月,就有一些美國官員批評蔣介石,指他決定盡可能不跟日軍作戰(zhàn)。

同時,英國也不急著要中國這樣一個反帝國主義的亞洲國家的部隊來拯救其亞洲殖民地。丘吉爾把獨眼龍元帥魏菲爾(Sir Archibald Wavell)從埃及調到印度。魏菲爾來到重慶,向蔣說:他只能接受中國一個師。據(jù)在場作記錄的拉鐵摩爾說,蔣聞言大怒,痛斥魏菲爾:“你和你們的人根本不曉得如何跟日本人打仗。對抗日本不是殖民地戰(zhàn)爭,不是在平息殖民地的叛亂分子。日本是要認真以待的強國……我們中國人跟日本人交手、打了這么多年,我們曉得怎么對付他們。這件事,你們英國人沒辦法。你們應該向中國人學習如何跟日本人打仗?!庇烁静焕硎Y,蔣也看不慣他們;但是,撇開民族感情不合,蔣介石是對的——緬甸英軍根本抵擋不了日本陸軍前鋒部隊。受過叢林戰(zhàn)訓練的日本輕裝步兵,經(jīng)常利用腳踏車和馱獸移動。蔣也致函羅斯福提醒他,被殖民統(tǒng)治的緬甸人并不像中國人團結抗日,甚至可能與日本人合作。他說,英國應該改變態(tài)度,宣布戰(zhàn)后其殖民地皆可享有自決權。他要求羅斯福把此一“鄙見”轉達給丘吉爾。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