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描述現實時,難免對現實造成歪曲。認知科學的最新發(fā)現表明,信息在進入意識之前必須先由大腦進行處理。這是因為,假設用一個數字來表示,那么接受信息的帶寬為100萬,而意識運行的帶寬大概只為40。實驗表明,處理信息大約需要半秒鐘,因此我們的意識滯后于現實半秒鐘時間。由于滯后的時間過長,意識無法控制人們所有的反應。打網球和拉小提琴的行為不受意識控制,因此網球運動員和小提琴演奏家需要通過刻苦練習提升反射性。
人們在相對近期才發(fā)現動物的大腦是能夠產生意識的。思維并非獨立于軀體之外,相反,它根源于大腦的一些較原始功能。我們通過語言進行辯論就體現了理性與大腦的聯系。向上和前進的事物是好的,向下和倒退的事物則是壞的。認知科學早已發(fā)現,沒有情感也就沒有理性。1848年9月,拉特蘭—伯靈頓鐵路建筑施工隊的工頭——菲尼亞斯·蓋奇在爆破中不幸受傷,一根鐵棍擊穿了他的頭部,并造成前額葉大面積受損。但不可思議的是,他的大腦功能并未受到影響,但是性情卻發(fā)生了變化。他的個性變得不太正常,而且陰晴不定。這個案例引起了廣泛關注。自那以后,廣告行業(yè)對理性和情感之間的聯系進行了廣泛的探索利用。最近,就連政治幕僚們也紛紛效仿。他們發(fā)現,借助感情比訴諸理性要有效得多。右翼組織的政治顧問弗蘭克·倫茲(Frank Luntz)將競選口號發(fā)展為一門藝術。像“免稅”、“遺產稅”、“潔凈空氣法案”、“不讓一個孩子掉隊”,這些引人注意的口號都是由他設計的。
認知科學家,喬治·萊考夫(George Lakoff)揭露了弗蘭克·倫茲的秘訣,卻沒能想出對策。在萊考夫與馬克·約翰遜(Mark Johnson)合著的書中,兩位作者聲稱,將思維與大腦分離的做法是荒謬的。幾個世紀以來,這種謬誤一直在誤導哲學。盡管它是一種謬誤,但它卻是創(chuàng)造性的謬誤。智力獨立于驅體而存在的理念不僅為追求真理打開通途,還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不可否認,對現實的扭曲仍是這些成就不可磨滅的印記,同時我們也在承受歪曲事實所產生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