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拿出"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氣(1)

西點軍校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作者:(美)安東尼·格拉斯


漢高帝三年十月,韓信率一萬余漢軍越過太行山,向東挺進,攻打項羽的附屬國趙國。趙王歇和趙軍統(tǒng)帥成安君陳余集中20萬兵力于太行山區(qū)的井陘口(今河北井陘東),占據有利地形,準備與韓信決戰(zhàn)。井陘口是太行山八大隘口之一,在它以西,有一條長約百里的狹窄驛道,易守難攻,不利于大部隊行動。當時,趙軍先期扼守駐進陘口,居高臨下,以逸待勞,且兵力雄厚,處于非常有利的地位。反觀韓信,麾下只有萬余之眾,且系新募之卒,千里行軍,人馬疲憊,處于劣勢地位。趙軍謀士李左車向陳余建議:正面堅壁不戰(zhàn),用一部分兵力繞到敵后切斷漢軍糧道,使韓信"前不得斗,退不得還……野無所掠",最后前后夾擊,一戰(zhàn)而擒韓信。但陳余認為韓信兵少而疲,不應避而不戰(zhàn),拒絕了李左車的建議。

韓信自知雙方兵力相差懸殊,如果采用強攻,必會受挫,于是決定在離井陘口很遠的地方駐扎下來,反復研究地形地勢和趙軍部署。當韓信知道李左車的計策沒有被采納,趙軍主帥陳余有輕敵情緒和希圖速決的情況后,立即指揮部隊進到離井陘口30里遠的地方扎營下來。半夜時分,韓信選拔了兩千輕騎,每人帶一面漢軍的紅旗,趁天黑從山間小道迂回到趙軍大營的側后方埋伏,等翌日見趙軍出動,營壘空虛之時,攻入趙軍大營,把趙軍旗幟拔下,插上漢軍旗幟。隨后,韓信傳令部隊就餐,他對將校們說:"少餐即可,待天明破趙之后再飽餐。"將士們聽了將信將疑,只能從命。韓信遂即傳令擊鼓,出大將旗仗,向井陘口進發(fā),他說:"趙軍已先我占據了有利地形,筑壘以待,看不到大將旗仗,怕他們疑我尚在后軍,不肯發(fā)起攻擊。"

當漢軍接近井陘口時,韓信傳令中軍主力全部前出到河邊背水列陣,營壘上的趙軍見漢軍背水列陣,紛紛譏笑韓信不懂兵法。少頃天色大亮,陳余眼見韓信兵少,自己又處于有利地勢,就蜂擁而出,欲生擒韓信。韓信令棄旗鼓儀仗,迅速轉入陣中。陳余見此情景,當即下令全營出擊,直逼漢陣。漢軍因臨河而戰(zhàn)已經無路可退,所以人人奮勇,個個爭先。雙方廝殺半日有余,趙軍仍未能獲勝。這時趙軍營壘已空,韓信預先伏下的兩千輕騎直馳而入,在趙軍營壘遍插漢軍紅旗。鏖戰(zhàn)中的趙軍突然發(fā)現(xiàn)背后營壘插滿漢旗,隊形立時大亂。韓信揮軍趁勢反擊,將20萬趙軍殺得大敗,斬殺趙軍統(tǒng)帥陳余,生擒趙王歇。

戰(zhàn)爭不僅是智慧的較量,也是意志和決心的較量。在一定條件下,意志和決心所發(fā)揮出的能量可以改變力量強弱的對比。在異常困難的條件下,韓信背水列陣,利用全軍將士求生的心理,號召全軍將士與敵軍決一死戰(zhàn),就這樣他以萬余的劣勢兵力,一舉擊破20萬趙國大軍,滅亡了項羽分封的趙國,譜寫了中國軍事史上的精彩篇章。

"置之死地而后生"同樣適用于現(xiàn)代社會。太多的人下崗、失業(yè),甚至失去了生存的保障,但是,他們卻給別人帶來了機會,給社會的強大創(chuàng)造了機會。各種各樣的行業(yè)蓬勃發(fā)展起來,人的創(chuàng)造力發(fā)揮出巨大的力量。在此期間,人們看到了生機,終于,生機蔓延開來,生存又開始了!

有一家非常有名的大企業(yè),需要招收一名開拓性強的業(yè)務經理,廣告剛剛登出,面試者便蜂擁而至。因為人實在太多,一時應付不過來,文員小姐便不許任何人再進去了,應聘者們只好站在門口耐心地等待下一場通知。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