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2 公眾對歷史的態(tài)度(7)

歷史研究導論 作者:(英)邁克爾·斯坦福


不過,第二種方式被證明更有實效。因為試圖就事件出現(xiàn)的背景加以認識,也就是知“如何”與“因何”,兒童能學到的必多于赤裸裸的事件。他們學到有關(guān)人世間的若干事務(wù),比如說權(quán)力、財富、地位、傳統(tǒng),以及各機構(gòu)(法庭、議會、軍隊)的功能運作。因此,歷史乃能被描述為替代性經(jīng)驗的教育。學生可對其他生活模式、其他思維方式和其他解決問題的方式有所了解,這樣就能面對雖不熟悉但仍屬人間世的狀況、感情及行為,并逐漸熟悉陌生而又奇妙的人物,遠甚于各種小說中的角色,比如說漢尼拔(Hannibal)、神圣羅馬皇帝腓特烈二世(Frederick Ⅱ,有“世界奇跡”之稱〔Stupor Mundi〕)、葉卡捷琳娜大帝(Catherine the Great),以及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等。

上述知識皆可來自歷史教育。然而不幸的是,它多具有偶然性,而且未加組織。倘若要將它運用于特殊背景之外,還得經(jīng)過概念化。目前并無任何理由不在學術(shù)領(lǐng)域建立人類情緒、軍事、財富創(chuàng)造及流通等專業(yè)。事實上,已有這樣的建樹。然而此等專業(yè)多被視為社會科學的一部分,而不屬于歷史。另一方面,未曾有人提議,學校中讀史的學生應(yīng)該先對心理學、政府學、經(jīng)濟學、軍事組織等方面的大量教科書有所學習之后,才能接近一段歷史。即便歷史學家,亦非如此工作。

因此,針對年齡較小的學童,最有效的歷史教學方法就是鼓勵他們?yōu)樽约貉辛暁v史找出一套簡易的方法。有關(guān)教學方法,相關(guān)巧妙構(gòu)思不在少數(shù),且業(yè)已整理成所謂的“歷史技巧(historical skills)”。其中所涉及的,包括允許學童處理或檢查博物館中一些展覽品、提供復制的歷史文獻供學童端詳、鼓勵學童自行演出歷史事件、就一連貫的歷史記載讓學童進行整理和合并等。如此,兒童的想象力被激發(fā)、領(lǐng)悟能力也隨之加深,技巧亦有所獲。然而,若以時間、精力、資源需求較小的方式進行,是否能獲得同樣的成效呢?究竟需學得多少知識和方法,才能應(yīng)用到其他事務(wù)上呢?假如未來他們從事歷史研究的工作,上述種種便有實用。然而兒童教育的功能并不是要他們成為歷史學家,而是(基于民眾的觀點)要他們成為有用而負責的公民。倘若從學習歷史而獲得的東西可運用到其他方面,比如管理、政治、文藝表達,上述種種方法就是正確的。然而按照這類方法獲得的技藝,需達到何等程度,方能運用到其他活動上,迄今仍不明朗。我們較有信心的,乃是一旦能激起小學生的興致與熱情,必能在稍后,甚至長久以后開花結(jié)果。

上述方法難以在中學施行,這個階段的課程主要針對考試需求。在此,我們面臨的問題有兩個。一是考試這個事實是否會扼殺許多學童追求歷史的熱忱?二是答案上強調(diào)“對”、“錯”的考試方式是否有違歷史本質(zhì)?總而言之,施以有關(guān)人性的替代性經(jīng)驗的教育確實有好處,一旦日后需要了解人類,它總會有些價值。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