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恩斯和其他學者一樣,也認為領導者會訴諸一些特定的潛意識需求:“根本的過程很難表述。大體而言,就是找出追隨者潛意識的需求。”商業(yè)心理學家亞伯拉罕·扎萊茲尼克在比較領導者和管理者時也有類似的論點:“管理者喜歡和人共事;領導者則會煽動情緒?!毙睦韺W家戴維·麥克利蘭在《權力:內在的體驗》(Power: The Inner Experience)中對此提出一項以實驗為基礎的論述:
我們要通過實驗了解,群眾在聽具有領袖魅力的領導人講話時感受如何……他們顯然會精神百倍,備受鼓舞,覺得更有力量,而不是覺得比較脆弱或是無奈。這顯示,針對領導者對其追隨者的影響力,傳統(tǒng)的說法并不完全正確。領導者并不是單靠個人魅力和說服力讓大家臣服、追隨,他還會通過強化和啟發(fā)群眾來發(fā)揮影響力……領導者能夠激發(fā)追隨者的信心。不論他和追隨者擁有什么共同目標,追隨者對于實現(xiàn)目標都會覺得滿懷激情。
伯恩斯的主要論述之一是領導者和追隨者的共生關系。我們發(fā)現(xiàn),這種共生關系有兩大特質:可信度和興奮度。以可信度來說,具備共同價值的卓越企業(yè)里,領導者多半出身于公司的核心業(yè)務,譬如惠普和梅泰格是電子工程師,貝泰與福陸工程則是機械工程師。這些卓越企業(yè)的領導人幾乎沒有會計或是律師出身的。對第二個特質興奮度,發(fā)明家和創(chuàng)業(yè)家霍華德·海德(Howard Head)(Head雪橇和Prince網球拍之父)曾說:“要相信能完成不可能的任務”。在惠普,高層主管更將激發(fā)熱情的能力定為經理人才的遴選標準。
奎因引述一位消費品制造商CEO的話:“我們慢慢發(fā)現(xiàn),我們最有效的目標是在某些領域出類拔萃。我們現(xiàn)在試著讓員工幫忙找出這些領域,協(xié)助客觀界定“出類拔萃”的意義,以及在所選的這些領域出類拔萃的方法。這樣做對他們的激勵作用之大,令人不可思議?!?/p>
本尼斯對改革型領導者有個很好的比喻,“社會建筑師”。不過本尼斯、伯恩斯和我們對卓越企業(yè)的論述,其實早在幾十年前巴納德(我們將在下一章再提到他)和菲利普·塞爾茲尼克就已提出。塞爾茲尼克在1957年出版的《領導與管理》(Leadership and Administration)一書中指出:
對于創(chuàng)意而言,構建使命感是個挑戰(zhàn),因為這牽涉人員和團隊從中立、技術性的單位轉化為具備特殊標記、敏感度和承諾的參與者。最終這是個教育過程。俗話說得好,有效的領導者必須了解教育家的意義,精通教育家的技巧……創(chuàng)意領導者的藝術和塑造機構的藝術一樣,都是將人和技術原料重新塑造為一種有機體,其中蘊涵著新的和歷久彌新的價值觀……制度化的意義,就是把價值擴展至手邊工作的技術條件之外。社會機制的收獲大多反映在其滿足人們或是團體需求的獨特方式上。從員工積極承諾的角度來看,企業(yè)從原本是可消耗的工具,轉化為一種個人滿足感的重要來源……機構的領導者就是促進和捍衛(wèi)價值觀的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