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問我學經典先學什么?我說師德教育先學《弟子規(guī)》,學一個月。“弟子規(guī),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边@是綱,實際上記住這八句話就全悟道了。我們在家里是獨生子女,要孝敬父母;在學校我們是老師,是員工,要友愛同事?!墩撜Z》說得好:“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焙芎唵?,這個人從小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到單位來當老師則專門跟校長對著干,少啊!如有例外,純屬偶然。他不頂撞領導不頂撞長輩,卻去顛覆政權、搶銀行,這是沒有的事。所以,組織部門選賢能,要看他從小是否孝敬父母,結婚了是否恭敬岳父母、公婆。
有的人稱呼老師,在老師前面加名字是不對的。你的老師叫李四,說李四老師你好,不可以,那是老師、長者的名諱。林黛玉念到父母名字時,寧愿跳過去不念或者變個音。我們則不同,學西方都叫名字,跟爸爸都是哥們兒。中國特色是什么?長幼有序。
這次在臺安,六位外賓受到了臺安縣委、縣政府鮮花迎接,警車開道,政府把賓館全包了。這些外賓站起來,整整齊齊給縣長鞠躬,對這樣的領導干部感恩??h長沒見過這個,還真有點兒受寵若驚不習慣,嘴動著沒說出來話。外賓看著我,問我他說什么,我說,他說他很感動,禮多人不怪呀。他可能一瞬間話沒有說上來,幸好我反應快,這叫應變能力。老師有時候得要面子,因為客人是我請來的,得照顧面子,不能讓當?shù)氐墓賳T沒面子。我們的干部,看到了這樣的場面,真是感動得說不出話來了。不是沒詞了,這樣感人的舉動,咱得學呀,見賢思齊嘛。
學傳統(tǒng)文化,要懂得認祖歸宗,這是最起碼的常識。我問過大學生,有的能夠叫上來爺爺?shù)拿?,很少有人知道太爺爺?shù)拿郑偻暇捅绿崃?,你說可悲不可悲。都想要個兒子,可是連傳宗接代最基本的道理都不懂,連自己的祖宗都不知道,還談什么傳承中華文化?要孩子干什么!現(xiàn)在,在香港萬姓先祖紀念堂,能夠找到的姓氏已經兩萬多個了。這是我的老師倡導的,讓炎黃子孫懂得認祖歸宗。
當老師的經常要點名,新生入學了有個名字不認識,老師要是問學生這個字念什么,一定會丟面子,很尷尬。那是老師學習得不夠。老師應該帶頭學《百家姓》。過去,我是這樣指導那些做老師的學生:遇有學生的名字不認識,你就先別念出來。哪個字不認識你就跳過去,等都點完了,再問“哪個同學沒有點到???”同學舉手了,“叫什么名字?”這個學生一念,你寫個白字記下來就知道了。然后對學生說,對不起啊,老師給漏了。其實哪里是老師漏了,是真不認識。這個時候還得保持老師的尊嚴,不能說不認識,否則學生一入學就會對老師的知識面、能力產生懷疑。
我們做老師也是經常被學生考。我的文憑是小學畢業(yè),初中讀了一個半月就上班了,家里生活困難,也就沒有上大學的機會。我是1978年有了兩個孩子以后才上的大學。讀大學一年級時我就教大學四年級的課,所以有很多同學就又變成了我的學生。當時我很年輕,三十幾歲長得像二十幾歲,給遼寧省的青年作家講課,講法國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司湯達的名篇《紅與黑》。小老師往臺上一站,臺下有四五位學員舉手,老師,這個問題怎么講,那個問題怎么說,老師能不能給我們回答。我就將這些問題寫在黑板上,學生提出的問題有六個,我充其量也答不上兩個半。這些問題有哲學、邏輯學、歷史的,我只是一知半解,回答肯定不會圓滿,又不能以訛傳訛,誤人子弟。所以我把六個問題寫完干脆不講了,隨機應變,站在那里嚴肅地說:“問題我已經寫完了,我只知道天下一件事,不知道天下所有的事。今天講課的內容是名篇欣賞——法國作家司湯達的作品《紅與黑》,有關討論在我講課之后。今天我是來講課的,不是來答記者問的?!蔽宜⑺紫戮桶押诎宀亮?,那些學生愕然,小老師還挺厲害的。其實這樣不過掩飾了我的心虛,自己不會還挺有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