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附錄1/關于空性的教導(1)

媽媽的佛法書之育兒篇 作者:(澳)薩拉·娜塔莉


當我們憤怒時,當我們不喜歡某人時,視野會變得狹窄,只能看到很小很小的一部分真相。我們完全相信了我們的錯覺。而我們編造的故事、我們的投射和事情的真相往往相去甚遠。我們所遭遇的困境,實際上取決于我們的內心。如果可以改變我們的心,問題就會大大地減少。心之所以創(chuàng)造了這么多問題,原因之一是我們以非常具體、僵化的方式來看待生活。我們把別人,包括家人和自己,看成是固定、單獨和持久的。那些想要的和討厭的東西,我們從不以懷疑的方式來看待它們。

在這些假設的基礎上,我們追求那本不存在的所謂幸福,徒勞的付出讓我們受苦。在菩提樹下打坐,佛陀證悟了究竟真理,了悟到所有的現(xiàn)象,包括我們自己,本質上都是空性??招允菍嵪嗟木烤贡举|。即便如此,要在一個很深的境界中領悟它,也是相當有難度的。

空性并不是說,所有的現(xiàn)象都不存在,而是它們不是以我們所認為的方式存在著,有一個單獨的、持久不變的實體。諸法無我,有些佛教徒會這樣來表達,所有的物體都沒有自性,或者說固有的存在。因為我們透過幻象來看一切——比如我們的我執(zhí),以及所有支撐這一自我的執(zhí)著——我們看到的一切都是海市蜃樓,都只是幻象。這就是問題的關鍵。佛教徒想獲得這樣一份領悟——沒有任何人、物和事是值得緊抓不放的。

我們對一樣東西的看法,完全取決于我們的心。東西絕不是獨立存在的。別人眼中的那個東西,和你眼中的它決然不同,里面夾雜著他們自己虛幻的投射。想想我們對前男友、小汽車、工作、家庭,甚至是我們的衣服、CD和家具上面的投射。男朋友會滿足我們一系列身體和情感上的需要;小汽車會帶給我們出行的方便;工作會帶給我們尊嚴;家意味著安全感。我們把我們的信念帶到這一切東西上。不同的人會投射不同的信念,這取決于他們的心智。

我們通常對心與物之間的關系不了解,同時我們也沒法看到它們由一系列的緣起與外境決定。佛陀教導過,沒有任何事或人,可以脫離因果存在,沒有任何東西存在于真空中。如果所有支持生命的因素突然消失,人會死得很快。所有事情都依賴別的事情而存在,所有的人也都依賴其他人而存在——不只是他們的父母和祖先。

那么總結一下吧:所有的現(xiàn)象都依賴于我們的投射和它們的起因。它們不會以我們通??吹降墓潭ǖ摹为毜男问酱嬖?,但它們與組成的部分又有關系。把桌子的一條腿拿走,它就不再是一張桌子了;把方向盤從車上拿走,方向盤和剩下的部分就不再是汽車了。同樣的,我們身體的任何一部分都不能被稱為身體。胳膊不是身體,頭不是身體,因此,既然沒有任何一部分可以被稱為身體,那么,這些部分的組合也不是我們的身體。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