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步要開始緩和情緒。這里和大家分享一個方法,就是嘗試描述自己現在的情緒狀態(tài)和產生的原因。比如,我現在非常生氣,我的妻子居然在我下班后已經非常累的情況下,還要責怪我忘記買明天的早餐?;蛘呤?,我感到很難過,我認為最好的朋友,在我受了委屈的時候不但不安慰我,還覺得我有點無理取鬧。當我們嘗試和自己的情緒達成一致的時候,其實已經開始釋放這些低落的頻率,這要比壓抑這些感受來得更順應本能。
接下來我們可以問問自己,發(fā)生什么事情會讓我的心情比現在這個時候好一點。然后,開始發(fā)揮想象力?;蛟S,一頓豐盛的午餐能撫慰我的心靈;或許,我能夠在山清水綠的地方休假三五天……如果能夠實現自然最好,就算不能立即兌現,想象的過程也可以幫助自己抽離當時比較劇烈的情緒變化。
當我們可以基本恢復冷靜的時候,就要開始處理意外事件了。這個時候或許你的心跳還是有些快,呼吸還是有些急促,但已經有了一些思考能力。那么,就好好地想一想,接下來需要做些什么來繼續(xù)之前的計劃。當然,你在應對意外時或許有很多急中生智的處理方法,不過我還是想要請你先檢查一下,這些方法有沒有違背當初的目標和原則。
人都有趨利避害的本能,加之意外事件通常會給人極大的沖擊,導致潛意識里對這個應激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即使情緒平復之后,當時的場景和感覺還是會有殘留,這些都可能會導致那時做出的判斷和決策會有不準確的因素在內。在這個時候,先不要急著修改應變計劃,最好是可以聽一下第三者的意見,避免偏頗。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試想一個人在打水時被蛇咬,可能本能的反應是再也不想碰繩子了。但事實上,打水的時候,井繩又吃重又順手,真的是一個相當好的工具,不是嗎?當事人在遭遇意外以后多少有點因噎廢食,這時他人的意見更客觀,也更有助于幫助原計劃的順利實施。
雖說應變是一種能力的體現,但是到意外發(fā)生的時候再去處理意外,多少有些被動。更加保險的方式,就是在制訂計劃的時候,預留一個備用方案。后備只需要一個就好,否則過多的思考會束縛住我們的行動力。
每個人對成功的目標都相對一致,但是成功的過程和最終的結果卻各有不同。生活中的一些小插曲,只要能做好充分的準備,輕松應對,也不失為充滿情趣的事情。畢竟,天天白米飯固然能吃飽,還是要換換菜色,變換一下心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