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著名的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提出了需求層次理論。從某些方面來看,曼弗雷德?麥克斯 尼夫的表格就像是需求層次理論的復雜版本。馬斯洛擔心當時的心理學過分關注病理學,而一味關注導致神經衰弱和精神病的狀況。馬斯洛認為,心理學應當研究哪些行為以及何種社會能夠改善人類的心理健康,提升人類的幸福感。因此,他根據人類的實際需求創(chuàng)建了一套理論,他認為這套理論能夠幫助每個人實現身心健康。
馬斯洛認為,人類的需求具有層次,并且形成了一個金字塔的形狀:較低層次的需求就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而較高層次的需求就是人類的非物質需求或高級需求。馬斯洛認為,人類不必完全滿足較低層次的需求再去追逐較高層次的需求,他也從來不認為非物質需求能夠通過購買物質產品來實現;但是他相信一個快要餓死的人肯定不會想要閱讀詩歌或被人贊美,而是對食物更加感興趣。
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馬斯洛的金字塔包括以下5種需求。
1.生理需求:空氣、水、食物、住所、衣服等。
2.安全需求:健康、人身安全等。
3.愛與歸屬需求:朋友、家庭、愛情、感情等。
4.尊重需求:教育、能力、來自他人的尊重、實現自我價值的機會等。
5.自我實現需求:創(chuàng)造力、接觸美好事物、自然、休閑的機會等。
麥克斯 尼夫是一名經濟學家,他關心的是經濟發(fā)展的狀況和方式;而馬斯洛是一名心理學家,同時也是現代企業(yè)管理之父??偠灾s翰傾向于馬斯洛的理論,而戴維傾向于麥克斯 尼夫的理論。不過,迄今為止并沒有一套單一的理論能夠全面地分析人類的需求和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