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馬薩諸塞大學的心理學家羅伯特·費爾德曼(Robret Foldman)曾經進行了一項測試。他將兩個陌生人安排在一起,給他們10分鐘相互認識。費爾德曼將這個過程用攝像機錄了下來。接下來費爾德曼讓兩個測試者和自己一起觀看這段錄像,并要求測試者指出有哪些地方自己所說的“不完全準確”。大多數(shù)測試者在剛開始會聲稱,自己在這一過程中所說的話全部屬實。但事實上,有60%的人在這10分鐘內至少有一次所說的與事實不符,只不過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有人撒謊說,自己是搖滾樂隊的主唱。
我們怎么可能不知道自己在撒謊?費爾德曼教授解釋說:“人們很多情況下,是在本能地說謊,而不會把它當做正常社交的一部分?!贝送?,費爾德曼教授還補充說,在一般情況下,我們與他人交往時,并不會將自己的想法完全展示給對方,更多情況下,我們會迎合對方的想法。
識別謊言小貼士
人們撒謊時,經常會下意識地觸摸眼睛,以遮擋自己不自然的眼神。一般來說,男人傾向于擦眼睛,而女人往往會輕輕地觸碰一下自己眼睛的下方,這仿佛是在試圖掩飾罪惡。
什么才是謊言?
大多數(shù)人都會傾向認為自己是一個誠實的人。在費爾德曼教授的測試中,志愿者們從不肯將自己描述為一個說謊成癖的人,盡管事實上他們所說的謊言比自己所意識到的多得多。畢竟,有時候人們說謊不過是因為需要對他人禮貌地附和而已。與哲學家或神學家不同,我們研究的目的并不是去爭論哪些謊言符合道德標準,而是希望找到一個關于謊言的客觀定義。
研究《塔木德》的學者將謊言定義為“偷竊”,即“偷竊一個人的思想,智慧或知識”。圣·奧古斯丁認為謊言就是“所言非所想”?,F(xiàn)代的社會科學家,試圖將欺騙中的道德與情感要素剝離出來,創(chuàng)建一個全新的關于謊言的四重定義標準。彼得·羅斯(Pete Rose)曾經是美國職業(yè)棒球大聯(lián)盟的超級明星,由于涉嫌賭球,他被終身禁賽,并導致未被選入棒球名人堂。2004年,他終于承認了當年的賭球事件。彼得·羅斯的事例可以很好地為我們詮釋關于謊言的四重定義標準。
1.謊言必須包含虛假的信息或表象。羅斯不但說了謊言,還試圖用行為來掩蓋自己的謊言。他對外聲稱:“自己從未賭球”,而且試圖用自己的行為向公眾傳遞這一虛假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