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網絡表情
1995年,美國MSN網絡在線服務正式開張,十幾年過去了,有超過1.1億的單一用戶登錄MSN即時通信軟件。
可以說,網絡表情是伴隨著MSN的十年而發(fā)揚光大的,其普及程度遠遠超過了后來更加卡通化和情趣化的博客應用和BBS應用。
網絡表情是你在PC機終端的一次網絡應答——你可以通過即時通信軟件上的圖釋給對方一個高深莫測的、滴水不漏的微笑,也可以來一個狂放一點的咧嘴大笑。這有什么關系呢?隱藏在電腦這一邊的你舉了一下牌而已,只不過這個標志牌是個圓臉,表情生動,擁有笑臉、困惑、哭泣、眨眼、咧嘴、驚訝、思考、悲傷、吐舌、尷尬、生氣、諷刺等表情。你可以在MSN上、QQ上、BBS上、博客上看到這些網絡表情大放異彩。
有趣的是,全球通用的MSN使用的居然是“黃色人種”的表情,后來創(chuàng)意的各種網絡表情都是以MSN的“黃臉”表情為底色的。盡管如此,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在使用網絡表情時,其含義是不一樣的。美國羅徹斯特理工學院大眾傳播系碩士王玉皎在《網絡表情運用的中西方差異》中對此作了詳盡論述。
在對亞洲人的測試中,笑臉常常用來表示“示好”,中國人和日本人對此有著同樣的使用偏好?;叵胛覀內粘J褂肕SN的場景,經常是在打開一個朋友的對話框后,輸入:),然后一個圓圓的小笑臉就出現(xiàn)在即時對話框里,禮儀之邦的“笑迎天下客”在這里也得到了自然的體現(xiàn)。這一點令美國人很納悶,他們會在MSN上問他們的亞裔同事:“你為什么沒事老沖著我樂呢?”研究結果表明,歐美人在使用笑臉的網絡表情時,其含義為“幽默”,他們在網絡上展示其幽默天性時,要依靠這個表情——他們對笑臉的使用頻率顯然不如我們高。
即便在同一語境下,網絡表情的原意也會遭到大家的集體篡改,此時,原意被引申意代替了。以MSN中的網絡表情為例,“哭泣”,這個本來表示悲傷的面孔出現(xiàn)在網絡上時,卻幾乎在一夜之間變成了“撒嬌”的代替品,很有可能你在用“哭泣”傳遞結結實實的“傷心”時,也會被對方視為“撒嬌”。與此相關的是,在我們表達害羞或不好意思的時候,也往往會用“尷尬”這個面孔來表示,僅僅因為這個面孔臉上有兩團紅暈,它比表達“尷尬”顯得更為恰當,可資應用的時刻也更多。那我們如何表達“不爽”呢?網絡表情中沒有這個圖釋,但是,依然有“通假”的方式可以完成這個任務,有“悲傷”(嘴角下翹)和“困惑”(嘴彎曲成橫“S”形撅著)兩個臉孔待選。它們大可代表“不爽”,尤其是那個橫“S”形,被網友形象地稱之為臉上躺著一條蛔蟲,當然更能表達“不爽”啦。
誰都知道“眨眼”具有暗示和挑逗的意味,但在網絡表情中,眨眼的力量卻被消解掉了,因為畢竟不是直接面對面,這個“媚眼”有時候傳達的含義是“得意”,有時候卻是“尋開心”——開心和尋開心從來就不是一回事。
在網上,嬉笑怒罵皆與心境沒有直接的關聯(lián),有可能你剛剛受到上司的批評,卻能在網上暴笑不止;你剛剛失戀,卻又在網上拋出一顆閃閃發(fā)光的愛心。你使用著全球化下的通行聊天工具,但表達的含義卻還是不同文化母體下的蛋。英國洛丁漢倫特大學的湯林森博士在其《文化帝國主義》一書中借用了法國哲學家福柯的“話語分析”方法和解釋學的理論,湯林森提出他的基本觀點是:當今世界的基本特征是“全球化”,文化的“同質化”已成為必然趨勢,“文化帝國主義”也變成了文化的全球化。而這后現(xiàn)代景觀,是我們當代的文化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