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土地的關系,在學術界和現(xiàn)實社會中越來越成為人們關心的重要話題。認為被三峽水庫所淹的都是貧瘠的土地的說法,既不體現(xiàn)人文關懷、也沒有任何學術價值可言,至于是否代表強勢集團一些人的利益和價值取向,就不得而知了。
同樣以三峽庫區(qū)為例,世界上的大峽谷很多,但像長江三峽那樣地處一個世界性河流的中段,綿延千里,兩岸有著豐饒的臺地和平壩、積淀著六七千年不間斷人類文明的大峽谷并不多見。
這山看得那山高,地理是有區(qū)域性的。任何土地肥沃豐饒,或者荒蕪貧瘠,都只能在同一區(qū)域內作比較,才能經世致用。在長江三峽地區(qū),山地占72%,丘陵占23%,而平壩只有5%左右,這些平壩主要分布在長江三峽主流和支流兩岸。沿江走廊地帶,是群山延綿的三峽地區(qū)最肥沃、最適宜生存的土地。邈遠的洪荒年代已不可考。200萬年前三峽地區(qū)生活過的巫山人,也未形成完整的“譜系”,從哪里來?又去了哪里?也許這些已經永遠搞不清楚了。
但至少從新石器時代到清中葉的幾千年里,三峽地區(qū)人類就生息在這沿江平壩臺地地區(qū),即現(xiàn)在的145-175米水位線之間。歷史上三峽地區(qū)繁華的城鎮(zhèn),經濟和商業(yè)中心也都在這些地區(qū)。不容回避的事實是:“三峽水庫淹的正是幾千年來農業(yè)耕作的核心區(qū),也使三峽地區(qū)人口容量大大減少。” (藍勇主編:《長江三峽歷史地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
歲月混沌,往事如煙,除了世代相傳的故事,在三峽這樣古代文明發(fā)達的地區(qū),許多史實都是可考的。
三峽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有著7000年不間斷文明深厚沉淀的大峽谷,是楚文化的搖籃和巴文化的發(fā)祥地,巴楚文化在此交匯融合。四川古稱“四塞”,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盆地和丘陵地區(qū)。古代出入四川不外乎兩條主要的水陸通道,一是往川北經劍門翻過大巴山的“金牛道”,一條是沿長江三峽經夔門的“三峽通道”。因此,除自然風光外,三峽更有獨特的人文屬性。幾千年來,人們不但受了長江水的養(yǎng)育,還受到來自長江三峽源源不斷的文化的滋養(yǎng)。
可能在漢晉時期,便有“三峽”之稱。袁山松的《宜都山川記》、盛宏之的《荊州記》、酈道元的《水經注》,對長江三峽都有膾炙人口的記述?!鞍蜄|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今天,讀到古人這些詩句,使人有更多的懷想與傷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