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將軍令
打狗港像一朵張開巨蕊的花瓣,把鐵軌和火車次第吞進深海。泛濫著腥味的洋流旋即重歸平靜,一如既往的幽暗、冷漠、心事重重。
這些生銹的機車,瘢痕累累的鐵軌,都來自海峽彼岸。從上海到高雄,千里迢迢的跨海之路,持續(xù)數(shù)年的外交風波、權力傾軋,終于塵埃落定。只不過,旅程的終點是沉沒,而不是重生。
這是可以預期的結局。
風波起自光緒二年(1876年),英國怡和洋行強行修建的淞滬鐵路通車,在上海引起轟動。鐵軌兩邊的中國民眾“立如堵墻”,但他們最初的好奇心很快就被恐懼與憤怒淹沒。南洋大臣沈葆楨和上海道臺馮光認為此舉侵犯了中國主權,馮光甚至威脅英國人,如果火車繼續(xù)開下去,將不惜臥軌自殺。1不久,馮光的預言就兌現(xiàn)了。一名中國士兵被飛馳的火車軋死,這起命案很快升級為外交事件。遠在直隸的李鴻章被迫介入。談判桌上,兩國外交官還在進行著漫無邊際的交涉,危機已經伴隨著謠言,疾速升溫、失控。
停開的淞滬鐵路邊,開始不斷出現(xiàn)一些形跡詭秘的中國人,他們頻繁地沿著鐵軌游走,壓低了帽檐,目光機敏卻又變幻莫測。后來,有人信誓旦旦地說,這些便衣的士兵離開后,鐵路兩側就陸續(xù)駐扎了大批中國駐軍。
租界里的傳言則更加悚動,英國僑民們漸漸相信,很快就會有中國人前來尋釁鬧事,并可能燒毀洋行。
事實上,感受到壓力的不僅是西方的僑民。在租界之外,不安的情緒同樣在大肆蔓延,據說有兩艘英國兵船已從大連港起航,正星夜兼程趕赴上海。
一場因鐵路事故而起的戰(zhàn)爭,似乎將一觸即發(fā)。
然而,李鴻章知道,帝國已經不堪一戰(zhàn)。
談判馬上加速進行,中國決定出資28.5萬兩白銀,將淞滬鐵路購回自辦。
李鴻章所希望的,不僅是化解這場外交風波,他更試圖妥善接管并經營這條鐵路,將其經驗向全國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