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天寧寺的舍利塔和北京第二熱電廠的煙囪,前者建于遼代,后者建于1976年,一百八十米高的煙囪與舍利塔極度不協(xié)調,幾年前對于煙囪拆除與否曾經(jīng)有過爭論。然而拆除并不是知錯就改,恢復古塔風貌的同時也會讓北京的工業(yè)建筑史少了一個恥辱柱。兩個造型類似、功能截然不同的建筑一起構成了對照,未嘗不是新北京的幽默感。愛美之心,城皆有之,可早干嗎去了?
西四家具店、公社大樓、康樂宮、工會大樓、四中校門……上述消失的種種新古董,或是商業(yè)業(yè)態(tài),或是交通設施,或是政務場所,雖然古董形態(tài)迥異,但都攜帶了城市進化的信息。和人類自身一樣,每個建筑物(作為人類的造物)也都有起始和終結,建筑物的起始是人賜予的,但它有權利自然終老。城市不是個“小姑娘”,可以任由它的寄居者隨意涂抹,然后“悔其少作”。據(jù)某統(tǒng)計結果顯示:我國房屋建筑的平均使用年限不到三十年,城市建筑的“短命”來自城市面貌的多變,“令多變”導致短視,短視導致應景,應景導致速朽。
胡同居間者的呵護與挖掘式撓癢
在這個植物神經(jīng)紊亂的城市中,有一撥“反熵”的人們。這些人在廢墟前流連,有時還哭出聲來。她們對座山牌樓和垂花門如數(shù)家珍,更能一語道破文物保護條例和拆遷法規(guī)的漏洞。在與一群又一群“同志”分道揚鑣之后,她們還能不念舊惡,在頒獎間隙給他們以祝福。
關于北京舊城保護的文章,如果集結起來,卷數(shù)不會比《四庫全書》少。當理性的專家意見和多情的民間記憶都打了水漂,在面對即將逝去的城區(qū)時,我們往往不知該作何感想。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時也!書齋里的高調可以休矣,偽民粹的假仗義也該收手了。
與其他自以為對舊城保護做出了了不起的推進的“從業(yè)者”相比,華新民和曾一智更值得贊賞。出人意料的是,在她們的筆下,舊城不再是一個經(jīng)由敘述而產生的想象主體,而是條分縷析的、理性十足的(關于存亡的)檔案式羅列。不難發(fā)現(xiàn),這是一種借用男權邏輯(理性描述而非溫情脈脈的抒發(fā)感想)以謀求女性權利(保護、維系家園的完整)的錯位話語形式。她們也有激烈的言辭,但不帶任何霸權的口吻,而是據(jù)理力爭的自信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