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莊子陪你走紅塵》自由真諦:尋找一個籠子或一個林子

莊子陪你走紅塵 作者:王溢嘉


自由真諦:尋找一個籠子或一個林子

我們之所以會身陷塵世的羅網(wǎng),鉆進生命的樊籠,通常是因為有所期待、有所依賴。對莊子來說,要想真正“逍遙”就必須“無待”--無所期待與依賴,在思想和行為上沒有任何拘束,生活不受任何外在條件的限制。如果可能,誰不希望這種逍遙自在,不受塵網(wǎng)與樊籠的束縛呢?但對多數(shù)人來說,這其實也是“不可能的任務”,因為人不可能完全無拘無束,一點束縛也沒有。莊子在勸人擺脫束縛的同時,也說了一個安于束縛的故事:

叔山無趾對老子說:“孔子恐怕還沒有達到‘至人’的境地吧?他為什么常常來向你求教呢?他還想企求以奇異的名聲傳揚于天下,難道他不知道‘至人’把名聲看作是束縛自己的枷鎖嗎?”老子說:“你為什么不直接讓他了解生和死是一樣的,可與不可是平齊的道理,解除他的枷鎖,這樣不就可以了嗎?”叔山無趾說:“這是上天加給他的刑罰,怎么可以解除呢?”①

莊子不想當官、不想博取名聲,他把官位和名聲看成是束縛自己的鳥籠;但孔子卻想當官,因為他想藉此施展他的政治理念,留下名聲。當叔山無趾把孔子的選擇和追尋看成枷鎖,而露出鄙夷之意時,老子并沒有附和無趾說“我們的確比孔子高明”,而是問無趾“你為什么不幫他解除枷鎖”,無趾想一想,只能說他沒有辦法。所謂“上天加給他的刑罰”,其實也就是“孔子自己選擇的枷鎖”,既然是他自己選擇的,那別人插什么嘴?有什么權(quán)力介入?這樣的問答其實也是在反映莊子的觀點:我不想受某種東西的束縛,但我也不想用我的觀點去強迫、干涉、束縛別人。

其實,人不可能完全沒有束縛,我們的形體、壽命、感官知覺等,都有其局限性,甚至就是這些局限性,才使我們成其為“人”的。至于心靈與思想上的束縛,莊子也不是鼓吹我們不必有任何道德或是非觀念,而是像他一貫主張的,所謂“道德”和“是非”經(jīng)常是相對的,我們應該“超越”它們,在遇到事情時,不要用你被灌輸?shù)牡赖潞褪欠菢藴蕘砝壸约海雷约旱奶煨裕ɑ蛄贾寄埽┤プ骰貞?/p>

我們的生命能量好比流水,如果沒有岸的束縛,那就四處泛濫,連個形體都沒了;就是因為有束縛,生命的能量才能如河水般奔流到遠方的目的地。所以,重點并非在打破所有樊籠,擺脫一切束縛,而是你想讓什么來約束你的生命能量,而又不想讓什么來束縛你的人生。每一個選擇都代表一種自由,但也代表一種束縛,每個人都必須做選擇,差別在于你選擇的是一個讓你處處受限的鳥籠,還是一個讓你仍能怡然自得的林子?

荷蘭哲學家斯賓諾莎說:“自由是對必然性的一種體認?!毕润w認到生命必然會受到各種有形、無形東西的束縛,然后認識這些束縛,并選擇和它們維持什么樣的關(guān)系--擺脫、克服、接納或改變它們,才是“自由”的范疇。追求自由是每個人的權(quán)利,但就像美國文學家愛默森所說:“自由不是隨心所欲地生活的權(quán)利,而是去發(fā)現(xiàn)為了實現(xiàn)我們的潛能,我們應該如何生活的權(quán)利?!边@樣的自由才是有意義的,也是我們所應該追求、而且能做到的逍遙自在。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