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關于真理概念的一般原則(9)

近代畫家 作者:(英)約翰·羅斯金


人類有一個特點從未改變,那就是認為凡是看得見的,都是自己了解的,反過來說,凡是看不見的,都是自己不了解的,想象對感官的這種影響在這個特點中尤其顯著。因此,假如要求某個孩子把房屋的一角畫出來,那么他就會畫出一個丁字形的東西。他壓根就不明白,為什么屋頂上有兩根線明明是平行的,在他眼中,卻是一個斜坡呢?只有通過很多次仔細觀察,他才能了解真相,才會感到他紙上的線條畫錯了。中國人在這方面很幼稚,他們認為優(yōu)秀的透視圖畫不真實,就像我們認為他們的扁平圖案不真實一樣;他們對匯聚到一點的建筑感到奇怪。 無論國家還是個人,早期的作品都不懂得明暗,這也顯示在追求真理時,倘若得不到知識的指導,眼睛是多么不可靠。印第安人的眼睛善于發(fā)現(xiàn)敵人或獵物的蹤跡,甚至可以從被踩過的葉子的不自然翻轉中找出蹤跡,但是對明暗對比卻很遲鈍,就是這一點曾讓卡特琳先生命垂一線??ㄌ亓障壬f他曾經(jīng)為人畫過一幅肖像,半邊臉受光,自然,那些不明所以的印第安人覺得畫的就是半張臉。巴利在第6次講演中,注意到早期意大利畫家也同樣缺少眼力?!霸缙谒囆g的模仿就像兒戲,”他說,“除非以前了解或追求過,否則從我們眼前的景色中什么也看不到;無知時代和知識時代之間存在無數(shù)的明顯差異,這些差異告訴我們,視閾的收縮或擴張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他考慮,而不是自然光線的反射?!边@樣的欺騙會對我們的判斷產(chǎn)生極大的影響,讓我們難以對大自然的那些更復雜、更難以捉摸的真理作出正確判斷。我們總是假定只能看到經(jīng)驗提醒過或者能夠告訴我們的東西,而對我們事先不知道能夠看得見的那些東西,一直都視而不見:在某種程度上,畫家一生都很容易犯下一種錯誤,那就是只畫存在的,而不畫看得見的。我在后文中將更全面地指出這一錯誤的范圍。

另外還請注意,即使大自然的真理千古不變,不斷地被重復,上述這些困難仍然會成為攔路之虎。在地球上,從沒有哪一叢灌木會與另一叢一模一樣;在森林中,從沒有哪兩棵樹的樹枝能彎成同樣的彎;在樹上,從沒有哪兩片葉子會無法區(qū)分;在大海中,也從沒有哪兩個波浪能完全一樣。紛繁復雜卻又和諧,在這樣的美當中,只有通過長時間的觀察,才能把理想形狀概念烙印在想象中,成為其真理標準。理想形狀從來都沒有變化,雖然所有事物都有所暗示,但是卻無一能夠擁有。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