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是普遍地聚族而居的,而且每族自成為一社會的單位。每族有一名號,即所謂“氏”。所以后來商朝亡后,新朝把商遺民分派給新封的諸侯都是整族整族地分派的:例如以條氏、徐氏、蕭氏、索氏、長勺氏、尾勺氏等六族分給魯國;以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饑氏、終葵氏等七族分給衛(wèi)國。卜辭記商人用兵,每有派某一族或某些族的人去作戰(zhàn)的;例如“令斿族寇周”,“令多眾子族從犬侯寇周”,“命五族伐羌”等。姓和氏的分別,商朝當(dāng)已有之。姓是舊有的族號,氏是比較后起的族號。因?yàn)樽迦说姆毖?,一族可以分成許多族,而散居異地。同源異流的眾族保留其舊有共同的族號,謂之姓;同時各有其特殊的族號,謂之氏。姓字甲骨文及周金文皆作生,不從女。以生為姓者,溯生之所從來也古人名與姓氏不并舉,因?yàn)樵诒容^原始的社會里,互相接觸的人,以同姓氏為常,自無以姓氏冠其名上之必要。此種習(xí)慣直至春秋時代猶然。以姓氏冠名乃是有了五方雜處的大都市以后的事。
商民族以一個王室和它的都邑為核心。這都邑商人自稱“天邑商”。在商朝六百年間,這“天邑商”曾經(jīng)六次遷徙,最初是在亳,即今河南商丘北四十里;中間五遷皆不出今山東的南半和河南的東半;最后的二百七十余年是在殷,即安陽的殷墟。商王統(tǒng)屬著許多部族的君長,即他的“諸侯”。原則上他們對商王的主要義務(wù),是當(dāng)他需要時,派兵去助他或替他征戰(zhàn),此外也許還有定期的貢獻(xiàn)。這些諸侯的來源,大抵是本來獨(dú)立部族的君長,為商王所征服的,或懾于商朝的威勢而自愿歸服的;似乎還有一部分是商王把田邑分給自己的臣下或親族而建立的。商王對各諸侯的控制能力并不一致,諸侯對商朝也叛服不常,他們彼此間也不永遠(yuǎn)是和平的友侶。卜辭里每有商王命這個諸侯去伐那個諸侯的記載。諸侯領(lǐng)土與王畿之間,民族和文化的關(guān)系疏密不一。有些諸侯所領(lǐng)的部族與王畿的人民是屬同一民族,或原來雖不屬同一民族,而已經(jīng)與商人同化的,這些可以概稱為商人;但也有些諸侯所領(lǐng)的部族在語言習(xí)慣上皆與商人相異,而始終對商人保存著“非我族類”之感的,例如當(dāng)商朝末年居于涇渭流域的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