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幕是謝安所想不到的,自己在海上一番淡定的表現(xiàn)居然堅定了他人勸諫自己出山的想法。當然,即使他知道了這么回事,依著他向來的性子,恐怕也是不放在心上的,就算是按劉惔的說法,天下名士都來勸他了,估計謝安也一定會揮一揮手,轉身便走。
淡定從容這門功夫唯有在山水中才能如魚得水,去朝堂上作甚,找不自在嗎?這便是青年時期謝安的想法。其實,謝安不想出來做官,還有另外的理由,而且,這另外的理由很多。這件事說來話長。
眾所周知,曹魏政權后期,大權掌握在司馬家的手中,各位臣子只要稍有不規(guī)矩,就會遭到司馬家的屠殺。西晉建立后,太平?jīng)]多久,就是八王之亂,接著是五胡亂華,各路名士今天伺候這個政府,明天就跑到那個政府里就職,說話做事謹小慎微也難免被當政者殺戮,所以,在上層統(tǒng)治階層,就誕生了清談這一風氣。所謂清談,就是不談實際事務,所說的話以佛老的“空幻”為主,飄在空中,只要不參與實際事務,就不會有得罪當權者的危險,長此以往,清談成為當時統(tǒng)治階層的潮流,竹林七賢就是代表人物。
東晉建立后,外有少數(shù)民族政權的威脅,內有各路大軍閥的割據(jù),中央政府權力式微,今日不知明日事,所以很多人就以清談逃避實際事務,謝安隱居東山,其實也是追隨潮流。
謝安喜歡隱居在東山,可能還受到他伯父謝鯤的影響。想當初,謝鯤出仕后屢遭挫折,別人為他鳴不平,他的做法卻是一笑置之,只要有時間就跑到深山老林里,跟幾個朋友喝酒彈琴。謝鯤的這種灑脫做派被謝安看在眼里,記在心頭,其喜歡隱居的性格也就自然而然形成了。
實際上,謝安隱居東山還有一個特別詭異的理由,那就是為自己的家族利益著想。也就是說,謝安之所以不出仕,是因為他的兄弟輩謝尚、謝弈、謝萬等已先后出仕,而且與當時新崛起的軍閥桓溫關系不錯。謝安很可能是這樣的打算:自己作為最強大的后備力量,最后出山,因為好戲永遠都在后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