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清亡啟示錄》毀譽攝政王(3)

清亡啟示錄:一個王朝在一百天的危機中走進歷史 作者:馬勇


面對立憲黨人不斷提升的政治壓力,攝政王從容應對,他認為社會各界的愛國熱情,對政治對國家利益的高度關注,都值得肯定、值得鼓勵,但是他提醒各位代表注意當年朝野九年預備共識的前提是國民程度尚未獲得適度提升,所以九年預備的主要內(nèi)容也就是擴大教育的基礎,提高人民的識字率。現(xiàn)在如果強行召集國會,徒增紛擾,除了給民主憲政留下陰影,恐怕很難有什么好的結果。他勸各位代表一定想想當年朝野共識建立不容易,一個“有計劃政治”是共識各方都應該遵守的承諾。君主立憲就是要構建一個各方共贏、權力共享的合理體制,現(xiàn)在離成功還很遙遠,就因為一個偶發(fā)事件改變計劃,恐怕并不可取。這是攝政王面對第一次國會請愿運動所作的表示。不過他重申,憲政必立,議院必開,朝廷之所以慎重籌劃,以九年為期,就是要根據(jù)國情,分清輕重緩急先后之序,屆時達成一個值得中國人夸耀的真正的立憲體制。

攝政王拒絕了第一次、第二次國會請愿運動,但是在他內(nèi)心深處對于立憲黨人的想法,還是有所感觸,有所感動,當然也有很大震動。攝政王發(fā)自內(nèi)心不愿與臣民為敵,他看到了一年來各地抗捐抗稅群體事件此伏彼起,幾無一日消停;至于孫文和那些革命黨利用秘密結社策動的各種騷亂也很令人頭痛,影響著清廷的政治統(tǒng)治。清廷政治統(tǒng)治的基礎就是這些立憲黨人,現(xiàn)在如果這些統(tǒng)治基礎再對統(tǒng)治發(fā)出怨言,那不僅是立憲黨人的悲哀,而且可能就是大清王朝的末日。所以攝政王在拒絕提前召開國會的同時,并不主張對國會請愿運動進行鎮(zhèn)壓,反復交代在向請愿代表說明不能提前召開國會的理由時,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注意措辭,注意以理服人,注意保護請愿代表的政治熱情。

錯誤援引《欽定憲法大綱》

攝政王對有計劃政治的堅持是對的,如果連達成共識的東西都無法堅持,那還有什么事情能辦成。但是到了1910年準議會機構資政院按部就班準備開院議政的時候,新的外交危機再度引爆,日俄兩國在圣彼得堡背著中國簽訂了類似于瓜分東三省的協(xié)議。緊接著,日本又逼迫朝鮮訂立合并條約,朝鮮半島統(tǒng)治權完全歸屬日本。這兩個消息傳來,立憲黨人極為震驚,國內(nèi)民眾甚至許多先前老成持重的官僚也都有點坐不住了,思來想去,還是想到了加快立憲步伐這條正途,于是有了第三次國會請愿運動。

第三次國會請愿運動不同于前兩次,除了立憲黨人為主體,各省督撫、學生、商人等都有不同程度介入,大家都擔心中國發(fā)生朝鮮那樣的亡國事件,這對攝政王構成極大壓力。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