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拖延心理學2》沖動的小石(1)

拖延心理學2:用拖延方程式戰(zhàn)勝與生俱來的行為頑癥 作者:(加)皮爾斯·斯蒂爾


小奇的低期望和小佳的低價值感都是拖延的要素之一,而造成小石拖延的理由才是拖延的核心所在。小石需要訂一間酒店,但是他在截止日期到來之前找不到動機去做這件事,使他在每次想要行動的時候都會分心去做別的。當他終于去做了時,才明白應該早點兒動手,他因下手太晚而飽受折磨。

同樣的,如果你也拖拖拉拉,你就會覺得小石肯定是你兄弟。你也承認“事情變得一團糟”是因為“我開始一項任務之前會先做點兒暫時輕松的事”,或者,“我選擇小一點兒但可以立即得到的快樂,而不是大一點兒但還要等一會兒才能得到的快樂”。影響你決策的最大因素并不是它可能或確定帶來的好處,而是時間。你更看重那些可以很快實現(xiàn)的回報,遠遠勝過那些需要你等待的:很簡單,因為你沖動。

我在上一章說過,沖動和拖延之間的聯(lián)系已被科學研究證實?;跀?shù)十項涉及數(shù)千名被試的研究表明,沖動以及人格特質中的責任感低、自控能力低和容易分心,都是拖延的核心所在。我自己的研究收集了兩萬多名被試的人格檔案,借此可以仔細分析一下。我得到了確鑿的證據(jù),在這些人格特質之中,沖動與拖延的聯(lián)系最為密切。

其實,如果對沖動的各方面做一番仔細觀察,你就一點兒都不會覺得詫異了:強烈的欲望,缺乏謹慎與保守的態(tài)度,以及無法對事情做出全盤預測。盡管這些特質在“為什么我們會拖延”這個問題上扮演的角色有所不同,但其中最后一條幾乎可以和拖延畫上等號了:“無法對事情做出全盤預測”的人會同意這種說法——“我無法安排做事的節(jié)奏,讓自己按時完成任務。”那些做事不經(jīng)大腦的人,那些無法控制情緒的人,那些任由沖動做事的人,都是拖延的人。

時間本身也可能增加了沖動和拖延之間的聯(lián)系。我們更傾向于抽象的,也就是用更寬泛、更模糊的語言來理解明天要達到的目標和要操心的事。不過,當我們看待今天的目標和任務時則會很具體,也就是說會有更多的細節(jié),例如,對象、內容、地點以及時間等。以抽象語言描繪的行動或目標(例如“取得自我進步”),就不如用具體語言描繪的目標(例如“讀這本書”)更容易讓人立刻著手去做。同理,“鍛煉身體”這個寬泛的目標就不像“跑一個小時步”的動機強烈?!矮@得晉升”比“寫這個報告”這樣的眼前目標難于付諸實踐多了。由于我們一直喜歡用抽象的語言來構建長期目標,因此我們更容易延遲不做,直到它們變成了短期目標才開始具體地思考。

有心理學家最近專門就此進行了一項科學研究,但對此的研究其實由來已久。大衛(wèi)·休謨(David Hume)早已在 250多年前在他的著作《人性論》(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中描述過類似的事情。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