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哲學
《周易》以“變易”為名,系心生活中情境的變化,情境對個體及其環(huán)境的影響,個體如何應對變化,從而即使不盡取其利,也可將損失降到最低。就此而言,它體現(xiàn)了中國哲學的實用導向。從性質上看,并非整部《周易》都是哲學文本。其中最古老的部分寫于公元前9世紀,實為卜筮而作。它既然用于實際的占卜活動,難免零碎,缺乏嚴格的系統(tǒng)?!吨芤住肺谋居幸馑嫉氖潜澈蟮碾[義:關于世界的預設、世界不同部分間的關聯(lián)、事物間的關系、因果聯(lián)系的復雜性、流變世界中人的位置,以及個體行為與反應的重要。
戰(zhàn)國及漢代的思想家關注《易經》,努力挖掘其中的深意。附于《易經》的傳注深入反思《易經》及其方法與應用。這些傳注如今已經成為《易經》傳世文本的一部分。本書第十章將對它們進行更加細致的探討,尤其著眼于秦代之后中國哲學的演進?!兑捉洝芬约巴瑫r代其他一些富于生發(fā)力的文本,它們所貢獻的觀念和主題推動了宋明理學的發(fā)展,同時也是接納佛教思想以及促進佛教后續(xù)發(fā)展之具。
我們在這里有必要將《易經》中所蘊含的若干主題提出來加以討論。理由有二:這些主題廣泛呈現(xiàn)于中國哲學各領域的學說,同時它們也建構了中國哲學的顯著特征。事實上,《易經》這部書涵括了中國哲學之思的各種要素及概念框架。因此,認識這些要素將有助于我們正確評價中國哲學中的論辯。在第十章更加細致地探討之前,我們在這里先簡略勾勒一下《易經》哲學的一些重要特點。下面討論的七大特點將在第十章加以展開。
(1)觀察的首要地位。《易經》強調,對于反思來說,觀察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甚至,觀察可能還在程序上先于反思。《易經》中的預測與規(guī)定均以觀察為基礎:觀察世上的聯(lián)系,運動和變化。人們通過觀察感知樣式、規(guī)律性和關聯(lián)性。與《易經》的這一思路接近,不同派別的思想家都將觀察作為各自的出發(fā)點。例如,思想家沉思社會、政治和倫理生活,正是對社會中的腐化與自私現(xiàn)象做出回應?;谧陨淼慕涷灒麄兲岢隽瞬煌睦硐牒徒鉀Q方案。思想家,尤其是后期墨家反思語言以及語言與實在的關系,著意考察語言這一文明產物如何能夠反映豐富多元的世界。概言之,在早期中國哲學關注的各種領域中,一個明顯的特質是注重經驗,從對世界的經驗與觀察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