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最近,英語世界關(guān)于《道德經(jīng)》的討論幾乎完全集中在“道”,很少關(guān)注與“道”相對的概念“德”。【安樂哲在《道家與自然之本性》(‘Taoism and the Nature of Nature’,1986)一文中對此有詳盡的討論,尤其是其中的第四部分《被誤稱的道家》(Section IV:Taoism Misnamed)?!窟@似乎有點奇怪,因為“道德經(jīng)”這個標(biāo)題本身就特別提到了“德”?!暗隆庇幸恍┢綄嵉耐ㄗg:“morality(道德)”,“goodness(善)”,或者“virtue(美德)”?!究蓞⒁奊iles(1959),Chan(1963b),Lau(1963)。】劉殿爵在《道德經(jīng)》英譯本導(dǎo)言中也是這樣理解“德”。他考察了早期道家哲學(xué)對“德”的精彩解釋,但是又匆匆忙忙地把它跟《道德經(jīng)》中的用法區(qū)別開來:
按照道家的用法,“德”乃事物(從道那里“得”到)的品性。易言之,“德”是事物的本性,正是因為“德”一事物才成其所是。不過,《老子》(《道德經(jīng)》)中的“德”不甚重要,往往在更為傳統(tǒng)的意義上使用。(1963:42)
劉殿爵并沒有解釋為什么說《道德經(jīng)》沒有在前一種意義上使用“德”這一概念?!暗隆钡摹皞鹘y(tǒng)意義”實際上就是回溯到人們對于“德”的后儒家理解,即道德層面的善?!綣. L. Duyvendak(1954),Arthur Waley(1958)和Max Kaltenmark(1969)專門把“德”跟人有意為之的道德區(qū)分開來?!窟@一理解并不妥貼,它顯然忽視了《道德經(jīng)》激烈反對當(dāng)時的道德價值。【參見第五、十八、十九、二十、三十八章。】或許,我們至少應(yīng)當(dāng)說,《道德經(jīng)》中的“德”這兩種意義都有。如果把“德”理解為“事物的品性”--劉殿爵給出的第一種解釋--那么,我們可以看到,德關(guān)乎個體而非道德現(xiàn)象或道德實踐。這樣一來,德如何跟作為涵攝一切的根本實在的道相配合?道與德既對立又相依:道關(guān)乎全體(實在),德指向(組成全體的)個體。陳榮捷推衍道與德的關(guān)系,道是個體從中獲得獨特品格、即德的唯一源泉:
道將德賦予個體事物。一方面,道遍在于萬物;另一方面,正是得之于道的德讓一物區(qū)別于他物。德是個體化的因素,它體現(xiàn)了明確賦予事物特定品性的原則。(Chan 1963b:11)?!具@一解釋參照了“德”字的傳統(tǒng)釋義:德者,得也,即“獲得”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