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這階段新聞紀錄片較早期有較大發(fā)展。有些影片已經不限于一人、一事、一個消息的新聞報道,而是出現了內容較寬廣,包括的時間較長、篇幅也較大的綜合性紀錄片,這些影片對廣泛的材料進行綜合的藝術處理,因此,有一定的思想性、藝術性。這說明新聞紀錄片較前成熟了一步。但在這個時期還沒有專職的新聞紀錄片攝制人員,都是拍攝故事片的導演、攝影兼拍新聞紀錄片。也沒有新聞紀錄片的理論研究,自然就用故事片的表現方法和拍攝方法來拍攝新聞紀錄片。最主要的是重拍和搬演。這從 20年代王元龍兄弟拍攝《北伐完成記》已見端倪,到《上海之戰(zhàn)》更為明顯?!渡虾V畱?zhàn)》的導演程步高在《影壇憶舊》中回憶拍攝“一·二八”戰(zhàn)事的情況時稱:這個影片主要是“真人真事重現在銀幕上”。他說在拍攝許多現場材料后,對于兩軍交戰(zhàn)的激烈場面實際上無法拍到,因此他們越過戰(zhàn)線之后,組織拍攝一場兩軍對小橋的爭奪戰(zhàn),一部我軍扮演日軍,經過雙方激烈爭奪后,小橋得而復失,來回攻戰(zhàn)兩三次,重現了那場爭奪戰(zhàn)的猛烈。程步高的這種真人真事重現的拍攝方法,既是拍攝方法問題,又反映一種美學觀點。這種“重現”,其實是作者對新聞紀錄影片從藝術上要求其有情節(jié)、有人物、有氣氛,要求影片藝術表現的完整性,而用組織拍攝的方法重現了那場小橋爭奪戰(zhàn)。
這個階段尚有一些影片公司拍攝反映風光、體育、社會新聞等方面的影片,豐富著新聞紀錄片的題材。如《全國運動會》、《神秘的西藏》、《海京伯大馬戲》等。還有聯華影片公司拍攝的《魯迅先生逝世》、《阮玲玉逝世》新聞等又保存了有價值的形象資料。
南京金陵大學的電化教育與《農人之春》
值得介紹的是南京金陵大學的電化教育既培養(yǎng)人才又攝制影片。金陵大學推行電化教育始于 1930年,自制影片始于 1934年,攝制 16毫米影片,作非營業(yè)性映出,所拍影片多為與業(yè)務單位合作攝制。1936年成立金陵大學理學院教育電影部,培養(yǎng)電化教育人才與攝制新聞、教育影片。影片內容多為地理風光、國防常識、自然科學、工業(yè)生產、農事等。多數影片由該部教授孫明經拍攝。例如 1937年春夏,孫明經自南京經江蘇、山東、河北到北平,又隨西北考察團遠去山西、察哈爾、綏遠,沿途拍攝影片。拍攝有蘇北鹽場、中興煤礦、連云港、灤州影戲、北平圖書館、八達嶺長城、大同云岡、大黑河昭君墓、國民軍操練、公路水利建設、磴口民生區(qū)、五原河套地區(qū)、軍隊屯墾等等數十部影片,抗日戰(zhàn)爭時期還曾在西北地區(qū)拍攝過一些同類性質的影片。該部并陸續(xù)培養(yǎng)一些電影技術人才。金陵大學的電化教育部一直保持到新中國建立后院系調整時并入北京電影學校。孫明經也在北京電影學校(后為北京電影學院)任攝影系教授。
有一部值得一提的影片《農人之春》,影片由金陵大學理學院和農學院編輯,中央電影攝影場(簡稱“中電”)拍攝,中國教育電影協(xié)會監(jiān)制。1935年出品。影片記錄江南農村的生產和生活情景,內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紹江南農村風光,春耕時農人腳踏水車,折背插秧,從事繁重的農事勞作。第二部分,黃昏,農人歸家,牧童于夕陽西下時的歸途中,橫騎牛背、吹起牧笛,在如畫風景中悠然自得。第三部分表現農家生活,一家老小團聚于農舍中,享受天倫之樂。這部影片曾參加 1935年春在布魯塞爾舉行的萬國博覽會,在由比利時主辦、22國參加的國際農村影片競賽中獲三等獎。這是中國紀錄片第一次在國際影賽中獲獎。
1931-1937年間約有 20多個影片公司攝制了新聞片、紀錄片 200多部,其中有些篇幅較大,可單獨上映的節(jié)目,是以前所未有的。新聞紀錄電影面臨一個向前發(fā)展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