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活出最樂觀的自己》第1章 悲觀者與樂觀者的畫像(5)

活出最樂觀的自己 作者:(美)馬丁·塞利格曼


現(xiàn)在看起來我們會覺得她這樣責怪自己很不可思議,因為她顯然是無辜的。但是研究指出,有悲觀思維習慣的人常常會把一點不順利轉變成大災難。其中一種方式就是把自己的無辜轉變成有罪。這位女生在腦海中拚命去搜索符合她現(xiàn)在罪名的記憶:她初中一年級時曾抄襲過同學的答案;在英國時,有人誤以為她來自有錢人家,而她沒去糾正;而現(xiàn)在是論文“抄襲”。她在論文答辯時保持了沉默,以至于沒有拿到學位。

這個故事并沒有一個好的結局。在后來的10年里,她以當售貨員為生,不再寫作,甚至不再讀書,她到現(xiàn)在還在為她自己認為的罪過付著代價。

她其實并沒有罪,只是有著人類的通?。毫晳T性的悲觀思維模式。如果她對自己說“我是被陷害的,那個嫉妒我的混賬設計圈套來害我”,那她可能會站起來大聲說出她的故事,為自己辯白,而這位教授以前曾經為了類似事件被另一個學校解聘的事也會浮出水面,她很有可能榮耀地畢業(yè)。

悲觀的思維模式不一定永遠不能改變。心理學在過去20年最顯著的發(fā)現(xiàn)就是:人可以選擇他想要的思考模式。

我們不再是環(huán)境的傀儡

心理學以前是不關心人的思維模式的,也不關心個人的行為,甚至不關心個人。25年前,當我還是研究生時,人的行為被假設為環(huán)境的產物,對人類行為最流行的一個解釋就是:人受其內在動機的“推”和受外在事件的“拉”。雖然這個推、拉的細節(jié)依你所持的理論而有所不同,但整體來說,當時所有的理論都同意這個看法。弗洛伊德派(Freudians)認為童年期未曾解決的沖突驅使了長大后某些行為的出現(xiàn);斯金納的信徒則相信行為只有在強化的情況下出現(xiàn);生態(tài)學家認為行為是來自固定的行為模式(fixed action pattern),而這個行為模式是由基因決定的;而赫爾(Clark Hull)派的行為主義者則認為我們的行為是為了減少緊張及滿足生理需求。

從1965年起,這種解釋開始急速改變,環(huán)境對行為的影響變得越來越不重要,四種不同的想法匯集成一個自我導向而非外在力量驅使的人類行為解釋法。

1959年,喬姆斯基(Noam Chomsky)寫了一本書,嚴厲地批評了斯金納的《語言行為》(Verbal Behavior)一書。喬姆斯基認為人類的行為,特別是語言,絕對不是強化所能解釋的,語言最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它的衍生性(generative),人們能夠馬上理解一個從來沒有聽過或說過的句子。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