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良藥無須苦口——批評的藝術
任何孩子都是伴隨著錯誤的出現(xiàn)和修正成長起來的。所以,作為父母,學會批評的藝術,是一門必修課。批評是一種具有很強目的性的教育方式,而不是情感的宣泄??傆腥肆w慕一些家長,覺得他們的孩子幾乎沒有缺點,那是因為,孩子的缺點在父母藝術的批評中,了無痕跡地轉化成優(yōu)點了。
和贊賞一樣,批評也是不可或缺的教育方式。但怎樣批評孩子既能達到教育之目的,又不對孩子造成傷害,還能讓孩子心服口服,就大有學問了。
實踐證明,簡單粗暴、隨心所欲、不講方式批評孩子有百害而無一利。這樣做,只會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導致親子關系進一步惡化。孩子明知批評有道理,還要和父母對著干;孩子自知理虧,也不會接受教訓。因為父母缺乏理性的批評,激發(fā)了孩子的對抗情緒。沒有哪一個孩子受到父母的粗暴批評后,還會對自己說:“父母批評得太好了,多虧了父母及時批評,不然我會怎樣怎樣,我一定要爭口氣,給父母以回報?!?/p>
批評孩子有奧秘。良藥無須苦口,忠言也可不逆耳。
以前,我總想在孩子面前樹立“嚴父”的權威形象,認為孩子犯錯不能遷就,不教訓就等于縱容,你對他客氣了,他會騎在你脖子上拉屎拉尿……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我對孩子的大小缺點從不放過,有時不免小題大做、無限上綱上線。比如,孩子打碎了一塊玻璃,就像打碎了我的心;孩子弄壞了玩具汽車,我會像報廢小汽車一樣作出反應:“隔著窗紗竟然能把玻璃打爛,我看你是成心破壞!你真是個敗家子!不會賺一分錢,只知道損壞東西!不把這個家折騰光,你是不會罷休的!照個相你也和我作對!看你那個樣子,站沒站相,坐沒坐相,將來會有啥出息!給你說過多少次了,你還是我行我素,我看你是不見棺材不落淚,看我咋收拾你!”
不管大錯小錯,我總要大批一通。結果怎么樣呢?孩子不但沒有收斂,反而更加變本加厲。由于我很少給孩子好臉色,孩子也不愿見到我。放了學不想回家,就到網(wǎng)吧去逃避。我到處找孩子,孩子有意和我捉迷藏,變換著網(wǎng)吧讓我找不著。我找到孩子后,行為越發(fā)過激,孩子心里越發(fā)不服氣,往往是軟頂硬抗。我心力交瘁,父子關系越來越僵。
一次,我在整理兒子房間時,看到了兒子筆記本上的一段話,我的大腦即刻缺氧了。兒子這樣記錄:“今天是10月12日,更是一個難忘的日子。我在學校丟了衣服,遭到爸爸一頓訓斥。這是初三開學以來,爸爸對我的第七次語言暴力。因為你是爸爸,就可以為所欲為嗎?就可以任意傷害孩子嗎?如果是這樣,我寧愿當個孤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