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數字眩暈》超級知名度是一個超級陷阱(4)

數字眩暈:網絡是有史以來最駭人聽聞的間諜機 作者:(美)安德魯·基恩


谷歌Andriod智能手機的用戶也要小心了。2011年4月底,《華爾街日報》報道稱,研究顯示Android手機會“每隔幾秒收集一次位置信息,并在每小時內分幾次將數據傳送給谷歌”。就像尼古拉斯·卡爾(Nicholas Carr)所說的,谷歌可能當我們是傻瓜,但這個公司本身并不傻。谷歌產品經理史蒂夫·李(SteveLee)在一封被公開的2010年郵件中表示:定位數據對搜索引擎具有“很大價值”?!肮雀璧腤i-Fi定位數據庫對我們的Android和移動產品戰(zhàn)略極為重要?!崩钤谝环獍l(fā)給谷歌共同創(chuàng)始人和現任首席執(zhí)行官拉里·佩奇的郵件中補充道。

但是,需要質疑他們無所不知設備的不僅僅包括智能手機的用戶。2011年12月,推出了廣受歡迎的Kindle平板電腦的亞馬遜(Amazon)獲得了一項專利,這項專利不僅僅利用移動設備來獲知我們的過去行蹤以及我們的當前位置,而且還能判斷我們要去的下一個地點。和蘋果、谷歌一樣,亞馬遜也希望擁有我們。而且,這種“老大哥式的專利可以了解我們去過的地方以及我們將要去的地方,無疑是一種兼具數字壓迫和誘惑的侵犯性算法”。實際上,亞馬遜正與蘋果和谷歌在掌控快速增長的定位經濟領域開展競賽——這是一個價值達29億美元的市場(2011年4月);研究公司Gartner預測該市場將在2014年達到83億美元。是的,雷德·霍夫曼的Web 3.0革命——“真實身份產生巨量數據”式的雪崩——現已成為現實;這就是為什么亞馬遜、谷哥和蘋果都在爭相收集位置信息,以便建立起巨大的數據庫,這樣好通過我們的智能手機自動找到我們的精確位置。

極具諷刺的是,被一位社交媒體大師稱為“信任經濟”核心的這些無所不知的設備基本上是不能信賴的。實際上,正如《草根媒體》的作者丹·吉爾默(Dan Gillmor)所提到的:即使是《華爾街日報》這樣努力曝光網絡隱私危機的報紙也在“未經用戶同意下將個人身份信息與網頁瀏覽數據進行關聯”。是的,我們的小玩意,甚至是我們的一些報紙,都在出賣我們。所以,在所謂的“信任經濟”中,我們到底可以相信誰?

看起來似乎無人可以信任。無論我們喜歡與否,《新科學家》雜志報道稱,中國和美國的研究人員已開發(fā)了一種只憑借互聯網鏈接就可以確定我們所處位置(誤差僅為幾百米)的軟件。這項由美國西北大學和中國成都電子科技大學的計算機科學家共同開發(fā)的新技術將幫助廣告客戶、罪犯、安全機構甚至朋友、家屬跟蹤任何一位正在使用網絡設備的人。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