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吃的真相3》第1章 新聞中的“毒”食(9)

吃的真相3:帶你認清“毒”食 作者:云無心


凝固點鑒別地溝油是否靠譜?

事件

2011年4月,據(jù)報道,上海向明中學高二學生林立旖在北京發(fā)明創(chuàng)新大賽中以參賽作品"用物理方法鑒別地溝油"獲銀獎。獲獎者解釋說,因地溝油大都反復使用,其中動物油含量高,相比植物油,其黏度、冰點不同,所以他采用半導體制冷片,設計不同結構組合,通過溫度鑒別油的成分。"橄欖油零下十多攝氏度才凝結,普通植物油也要零度,而地溝油在8攝氏度即凝結。將自家購買的食用油放進溫度8攝氏度左右的冰箱,如凝結,即為'地溝油'。"--這種簡易鑒別法真的靠譜么?

從科學原理角度來說,這位高中生解決問題的思路是對的。"地溝油"和正常食用油在物理性質方面有許多差異,凝固點是其中之一。如果一種油的凝固點比它"應該"具有的凝固點相差很大,那么其中肯定有"貓膩"。許多地溝油確實含有動物油,導致在8攝氏度甚至更高的溫度下凝固。這樣的油,用這位發(fā)明者的方法來檢測,確實可以被判斷為"地溝油"。不過,作為一個"檢測方法",它是否靠譜需要考慮兩個問題:一是有沒有正常的食用油在8攝氏度下凝固?如果有,這樣的正常油就會被"冤枉";二是有沒有地溝油在8攝氏度下依然不凝固?如果有,就會導致這樣的油"漏網(wǎng)"。

食用油的凝固點主要由油中的飽和脂肪與不飽和脂肪的比例來決定。植物油以不飽和脂肪為主,凝固點較低,比如大豆油、葵花籽油、菜籽油的凝固點都在-10攝氏度以下,花生油和棉籽油相對高一些,也是在零度附近。而動物油中的飽和脂肪含量高,凝固點就比較高,通常在室溫下都以固態(tài)存在。不過,植物油中也有飽和脂肪含量高因而凝固點很高的種類,比如棕櫚油和椰子油,凝固點都在25攝氏度以上。油的凝固點并不是一個確定的溫度,而是一個范圍。一方面,它會從某一個溫度開始出現(xiàn)固體,溫度降低也不見得全部凝固。另一方面,即使是同一種植物的油,組成也不完全一樣,其凝固特性也會有一定差異?,F(xiàn)在,市場上還有"調和油",它們的凝固溫度會由被混合的油的品種和比例來決定。顯而易見,棕櫚油、椰子油之類的植物油會被這種檢測方法直接"冤殺"。如果調和油中含有棕櫚油或者椰子油等凝固點很高的油,那么也可能導致"調和油"的凝固點大大升高而"含冤而死"。

出于"寧可錯殺,不可放過"的原則,第一個問題還不是那么關鍵。如果真是地溝油"蒙混過關",被當作"正常油",才是更大的問題。所謂"地溝油",并不是一個"標準"的商品--正常的油有相對一致的指標,而"地溝油"則"地溝"得各不相同。最"地溝"的可能是下水道里撈出來的,而一般"地溝"的可能是從飯店的泔水中搜集,而輕微"地溝"的可能只是反復炸過幾次薯片的植物油。反復使用,并不會大量地把不飽和脂肪轉化成飽和脂肪 --要知道,不飽和脂肪的加氫飽和是要在催化劑的幫助下才能有效發(fā)生的。"地溝油"中,飽和脂肪的含量主要取決于混入了多少動物脂肪。如果是只炸過薯片或者油條的廢油,那么飽和脂肪的含量與"新鮮油"相比并不會明顯增加。如果混入了大量的火鍋底料,那么動物油的含量就會高得多。也就是說,"地溝油"的凝固點,從稍高于"正常油"到十幾攝氏度都有可能。此外,如果把7攝氏度或者8攝氏度凝固作為 "地溝油 "的判斷指標,不法商販完全可以把通不過這一檢測的"地溝油"用正常油稀釋,把它的凝固點降低至"判斷指標"以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