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踏入坐落于凱斯西儲大學的這間實驗室的人都會達成一個共識:這里的餅干香氣撲鼻。新鮮出爐的餅干在碗里碼得滿滿的,上面鋪著一層巧克力屑。在餅干旁邊,桌上還有一碗胡蘿卜。一整天下來,饑腸轆轆的學生走進實驗室,在這兩碗食物面前坐下,不知不覺地參與進一項意志力的測試,而這場測試將顛覆我們以往對于自律性工作機制的認識。
在那個時候,有關意志力的學術研究較現(xiàn)在而言還是一片空白。心理學家認為這個研究主題只是他們所說的“自我調(diào)節(jié)”的不同方面而已,還不是一個足以引起學術界好奇的領域。
在20 世紀60 年代,斯坦福大學的科學家曾經(jīng)在4 歲幼童身上做過一個著名的意志力實驗。這些幼童被帶到一個有精心挑選出的糖果(包括棉花糖在內(nèi))的房間。幼童們被告知如下規(guī)則:他們可以馬上吃掉一個棉花糖,或者稍等幾分鐘,然后吃掉兩個棉花糖。
之后研究人員就離開了房間。一些幼童受不了糖果的誘惑,在大人離開房間的同時就吃了一個棉花糖。30%的幼童抵制住了吃的欲望,在15 分鐘后研究人員返回房間時吃了雙份。一直在雙向鏡后面仔細觀察的科學家們對那些自制力較強的獲得了第二個棉花糖的幼童作了細致的跟蹤記錄。
幾年后,研究人員追蹤到了當年實驗的參與者?,F(xiàn)在他們都已經(jīng)上了高中。研究人員詢問了他們的成績、SAT考試分數(shù)、維持友誼的能力和“處理某些重要問題”的能力,繼而發(fā)現(xiàn)當年抵制糖果誘惑時間最長的4 歲幼童,擁有最高的平時成績,并且SAT考試分數(shù)高出其他實驗參與者的平均成績210 分。他們在朋友之間更受歡迎,而且更少接觸毒品。看起來,如果一個學齡前幼童能抵御住棉花糖的誘惑,在長大后就會按時上學,認真完成作業(yè),交到更多的朋友,在面對同齡人的壓力時表現(xiàn)得更加游刃有余。似乎那些抵御住棉花糖誘惑的孩子所擁有的自我約束能力,讓他們受益一生。
科學家們開始進行相關的實驗,試圖尋找出幫助孩子們提高自我調(diào)節(jié)能力的途徑。他們發(fā)現(xiàn)教授孩子們一些簡單的技巧,如通過繪畫來分散注意力,或者在想象中為棉花糖加上一個邊框,使它更像一張照片而非充滿誘惑的糖果,可以幫助他們培養(yǎng)自我控制能力。到了20 世紀80 年代,一個被普遍接受的理論浮出水面:意志力是一種可以通過學習掌握的技能,正如同做數(shù)學題和說“謝謝你”一樣,是可以教授的。但該理論的研究經(jīng)費依舊緊缺。意志力這個課題在當時并不熱門,許多斯坦福大學的科學家都開始轉(zhuǎn)向其他領域的研究了。然而當包括馬克· 姆拉文在內(nèi)的凱斯西儲大學的博士生回溯20 世紀90 年代中期的研究時,他們開始提出一些以往的研究沒有解決的問題。對姆拉文來說,“意志力是可習得技能”這一模型并不是一個令人信服的解釋。畢竟,一項技能應該孤立于時間的推移而保持恒定。如果你在周三的時候掌握了做煎蛋卷的技術,周五的時候應該依然可以如法炮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