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雖然沒有人注意到,但是歷史上著名的民權運動已經開始了。這個小小的爭端是一連串運動的導火索,這讓民權運動從社會活動家在法院和立法機關的斗爭,演變成了整個黑人社群都參與其中的大規(guī)模抗議活動。在接下來的一年里,在蒙哥馬利縣生活的黑人站起來不斷參與到抵制公共汽車的運動中。結束他們運動的唯一方法,只能是把在公共交通工具上進行種族劃分的條款從法律中刪除。這場抵制運動讓公交公司損失慘重,讓千百萬抗議者團結了起來,并涌現(xiàn)出了一位富有領導才能的年輕領袖(他的名字叫小馬丁· 路德· 金),還發(fā)起了一場涉及小石城、格林斯巴勒、洛利、伯明翰的運動,最終傳到了美國國會。帕克斯會成為一名英雄,會被授予總統(tǒng)自由勛章,會成為一個光輝的榜樣,告訴人們一次小小的反抗如何給世界帶來天翻地覆的改變。
但是故事還沒結束,羅莎· 帕克斯和蒙哥馬利抵制公共汽車運動成為美國民權運動的中心,不僅因為這是一次單獨的抵抗行為,還與整個社會形態(tài)有關。帕克斯的經歷昭示了社會習慣的力量,這種不假思索的行為,很多人往往是不會注意到的,但是這其中正蘊含了改變世界的力量。社會習慣能夠讓大街上擠滿示威者,他們也許互不相識,他們也許有各自的游行理由,但是大家的方向是一致的。為什么一些小小的行動會變成改變世界的運動,而另一些則無法形成規(guī)模?社會習慣就是其中的根本原因。
而社會習慣會有如此大的影響,就在于許多運動的根源(比如大規(guī)模的革命,或者教會中的微小波動),即歷史學家和社會學家所謂的三個過程,而這三個過程不斷地循環(huán)往復:
運動的起因是友情或者親密的熟人之間牢固的聯(lián)系所形成的社會習慣。
運動的發(fā)展在于群體的習慣,以及社區(qū)與黨派之間脆弱的聯(lián)系。
而運動的持續(xù)在于運動領袖讓參與者形成了新的習慣,樹立了新的認同感和主人翁感。
通常來說,只有當以上三過程都滿足之后,一個運動才能自我推進并達到臨界狀態(tài)。社會變革成功的模式還有很多,而且變革的許多細節(jié)在各個時代與各種斗爭中都不相同,但是,如果搞清楚社會習慣是如何起作用的,就能夠解釋為何蒙哥馬利縣和羅莎· 帕克斯會成為民權運動的催化劑。
帕克斯在那個冬日的行為必然會導致她最終被捕的結果。然而社會習慣介入了,一些出人意料的事情發(fā)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