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傳統(tǒng)的解釋是,兒童的語言輸入全部來自母親,但經(jīng)過仔細地觀察之后,事實似乎并非如此。絕大部分成人都會有意或無意地用一種簡單、孩子氣的方式跟兒童交流,但這并不是一種合理、有效的教孩子說話的方式,這會讓孩子無法識別正確的用法,比如現(xiàn)在時和過去時的區(qū)別。當一個孩子逐漸掌握母語,他會試圖讓語句去符合這種語言規(guī)則,從而自己創(chuàng)造出一些這種語言中并沒有的詞匯,就像英語中的 buyed、eated和 goed,其實這些詞正確的過去時分別應該是 bought、ate和 went,因為即使他們沒有聽到過這些單詞,也會覺得自己的創(chuàng)造符合母語規(guī)則。
在學習詞匯的時候,兒童主要依賴母親或者最經(jīng)常照顧他們的人。如果母親說了一個字,孩子會聽到并會試圖重復,但學習語法的時候,孩子往往各有各的辦法。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肯尼思·韋克斯勒( Kenneth Wexler)和同事曾經(jīng)做過一項研究,母親向嬰兒說的話中 2/3是祈使句和疑問句,只有 1/3是陳述句。顯然,兒童不需要重復式的教導,因為他們對于句法有著本能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