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由于這兩個關鍵點——在不同層級的政府之間分權以及政府內部的分權——應該可以說,美國實現(xiàn)了第三次分權,即將權力分散給民眾。美國境內各個層級擁有權力的合法性都來自于人民。英國推翻了在西歐延續(xù)了500年的觀念 ——權威來自上帝,或是他的神圣代表,國王。而后的兩三百年間,權力被認為來自于貴族和階級。權力來自民眾,正是英美文明帶給世界的禮物。
但英國出了什么問題?首先,累進所得稅的征收,將政府財政的重擔更多地壓在極少數(shù)人身上,從而導致了國家政權的膨脹。
現(xiàn)在的英國,約有十分之一的人,其個人所得的一半都要用于支付所得稅。而1909年以前,政府的大部分收入來自房產稅和消費稅。按照定義,這些稅收更加均衡。
此外,還有另兩個因素促使了國家政權的膨脹。其二,英國政府開始操縱貨幣供給。1814至1914年間,物價一直比較穩(wěn)定。但自1971年以來,英鎊和美元的價值體系都崩潰了。當與其他國際貨幣掛鉤時,英鎊和美元并沒有貶值太多,但當二者與基礎貨幣,如黃金或瑞士法郎相比時,就出現(xiàn)了大幅貶值。西方政府操縱貨幣供給,通過通脹稅將國家財富從私人領域轉移到了公共領域。這種無節(jié)制的貨幣發(fā)行,也解釋了英國出現(xiàn)大政府和集權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美國也有類似的情況。在國家財政預算案中使用通脹替代增加直接稅并不算新鮮,但1941年確實是一個轉折點,自此之后,這一手段便成為慣例。國家政權操控貨幣供給的行為直接促使了大政府的出現(xiàn)。
第三個因素是借貸。這一因素同樣促使英國出現(xiàn)了大政府,而美國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如此。20世紀之前,英國與荷蘭、法國爭奪海上霸權的過程中,得以勝利的原因之一,就在于英國能通過某種渠道借款,其對手卻沒有。但是最近,特別是過去30年里,英國已經習慣依靠稅基之外的借貸過活,美國的情況猶甚。二者一直縱容中央集權政府以一種奇異的方式不斷擴大,按照這種方式,國家的運轉不得不依靠稅收之外的財政來源支持,顯然,這種方式無法保證長久穩(wěn)定。
這三種隱形成本——所得稅、操縱貨幣供給和借貸——最終催生了英美體制中的利維坦(《圣經》中象征邪惡的海怪)。在英美體制內,一旦政府受到限制,便會出現(xiàn)災難。自1971年(美國脫離布雷頓森林體系)開始,國家政權對稅基之外財政來源的依賴程度便失去了真正的約束??匆豢从兔绹谑澜鐕鴥壬a總值中占比的增長,看一看過度消費,看一看信貸泡沫,看一看去工業(yè)化和產能不足,這些都是由于政府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借貸政策和稅收政策造成的。這些政策確實有利于國家,但不利于經濟中的生產部門。這是一場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