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玄”一詞在中國式微的主要原因,從語言學(xué)的角度看,可能是因為漢語中以“幽”與“玄”兩個字作詞素的、表達(dá)“幽”、“玄”之意的詞太豐富了。其中,“幽”字為詞素的詞近百個,除了“幽玄”外,還有“幽沈”、“幽谷”、“幽明”、“幽冥”、“幽昧”、“幽致”、“幽艷”、“幽情”、“幽款”、“幽澀”、“幽憤”、“幽夢”、“幽咽”、“幽香”、“幽靜”、“清幽”,等等。以“玄”字為詞素者,則不下二百個,如“玄心”、“玄元”、“玄古”、“玄句”、“玄言”、“玄同”、“玄旨”、“玄妙”、“玄味”、“玄秘”、“玄思”、“玄風(fēng)”、“玄通”、“玄氣”、“玄寂”、“玄理”、“玄談”、“玄著”、“玄虛”、“玄象”、“玄覽”、“玄機”、“玄廣”、“玄邈”,等等。這些詞的大量使用,相當(dāng)大程度地分解并取代了“幽玄”的詞義,使得“幽玄”的使用場合與范圍受到了制約。而在日本,對這些以“幽”與“玄”為詞素的相關(guān)詞的引進與使用是相當(dāng)有限的。例如“玄”字詞,日語中只引進了漢語的“玄奧”、“玄趣”、“玄應(yīng)”、“玄風(fēng)”、“玄默”、“玄覽”、“玄學(xué)”、“玄天”、“玄冬”、“玄武”(北方水神名稱)等,另外還有幾個自造漢詞如“玄水”、“玄關(guān)”等,一共只有十幾個;而以“幽”為詞素的漢字詞,除了“幽玄”,則有“幽暗”、“幽遠(yuǎn)”、“幽艷”、“幽閑”、“幽境”、“幽居”、“幽徑”、“幽契”、“幽魂”、“幽趣”、“幽寂”、“幽邃”、“幽靜”、“幽棲”、“幽明”、“幽幽”、“幽人”、“幽界”、“幽鬼”等,一共有二十來個。綜覽日語中這些以“幽”字與“玄”字為詞組的漢字詞,不僅數(shù)量較之漢語中的相關(guān)詞要少得多,而且在較接近于“幽玄”之意的“玄奧”、“玄趣”、“玄覽”、“幽遠(yuǎn)”、“幽艷”、“幽境”、“幽趣”、“幽寂”、“幽邃”、“幽靜”等詞中,沒有一個詞在詞義的含蘊性、包容性、暗示性上能夠超越“幽玄”。換言之,日本人要在漢語中找到一個表示文學(xué)作品基本審美特征—內(nèi)容的含蘊性、意義的不確定性、虛與實、有與無、心與詞的對立統(tǒng)一性—的抽象概念,舍此“幽玄”,似乎別無更好的選擇。
“幽玄”概念在日本的成立,有著種種內(nèi)在必然性。曾留學(xué)唐朝的空海大師在9世紀(jì)初編纂了《文鏡秘府論》,幾乎將中國詩學(xué)與文論的重要概念范疇都搬到了日本,日本人在詩論乃至初期的和歌論中,確實也借用或套用了中國詩論中的許多概念,但他們在確立和歌的最高審美范疇時,對中國文論中那些重要概念最終沒有選定,卻偏偏對在中國流通并不廣泛,也不曾作為文論概念使用的“幽玄”一詞情有獨鐘,這是為什么呢?我認(rèn)為,“幽玄”這一概念的成立,首先是由日本文學(xué)自身發(fā)展需要所決定的,主要是出于為本來淺顯的民族文學(xué)樣式和歌尋求一種深度模式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