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后,孫中山秘密請見美國國務(wù)卿諾克斯,諾克斯未予回應(yīng)。10月22日,黃興發(fā)來電報,催促其立刻回國,但孫中山不愿放棄自己的初衷而趕往紐約會見日本外交官。但由于當(dāng)時局勢并不明朗,日本方面同樣拒絕了孫中山的要求。之后,孫中山離開美國前往歐洲游說各國政要,企圖獲得列強對革命政府的貸款及外交支持。但是,孫中山的諸多努力并沒有獲得回報,英國外交部官員反應(yīng)冷淡甚至暗諷孫為“喜說大話的政治家”。一番良苦用心并沒換來回報,孫中山只得于11月23日離開巴黎啟程回國。
1911年12月21日,孫中山抵達香港,由此結(jié)束了長達16年的流亡生涯。25日晨,孫中山攜廣東籍革命黨人胡漢民、朱卓文等人乘英國郵輪“丹佛號”駛抵上海吳淞口,同船到達的還有美國友人咸馬里夫婦及日本友人宮崎寅藏、池亨吉、山田純?nèi)伞⑻锶卫?、群島忠次郎等人。孫中山的到來,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革命陣營的“領(lǐng)導(dǎo)缺位”危機,并使得原本渙散無力的同盟會有了主心骨。
事實上,南方陣營也不是鐵板一塊。具體而言,當(dāng)時角逐主導(dǎo)權(quán)的有以黎元洪為代表的湖北革命派,有以張謇、程德全、湯壽潛等人為核心的江浙立憲派,而由各省革命黨人(并非全是同盟會員)及少數(shù)立憲派或名流混雜而成的“各省代表會”也在新政權(quán)的形成過程中舉足輕重。
此刻,由立憲派所支持的南北和談?wù)陧樌M行,議和一旦成功,由“國民會議”表決國體,那么之后的形勢將是,無論清帝退不退位,袁世凱都將獲取大權(quán)。如果真是這樣,作為革命先導(dǎo)的同盟會即將被迅速邊緣化,這顯然是孫中山、陳其美、宋教仁等革命黨人所無法接受的。有鑒于此,陳其美等人在漢陽兵敗后力舉黃興為大元帥即有此考慮。
孫中山抵達上海后,在隨后的幾天里應(yīng)酬繁忙。白天他要接見各路記者及各省名流的采訪與拜謁,晚上則與同盟會的重要干部密會于寓所,就民國未來的走向、政制的設(shè)計、人事的安排展開討論。
因“臨時政府”的組織一時難產(chǎn),“各省代表會”于12月27日派遣代表馬君武、王有蘭、許冠堯赴上海拜謁孫中山。會談中,雙方就幾個重大問題展開了討論。
代表問:“代表團擬舉先生為臨時大元帥,先生之意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