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門檻上的民國》第四章 王道,霸道?--有槍便是草頭王(21)

門檻上的民國 作者:金滿樓


學(xué)者王學(xué)泰曾總結(jié)游民的四大特征:一是反社會性,只有社會亂起來他們才能獲益;二是主動進擊精神,一無所有,沒有負擔(dān),敢打敢拼;三是幫派性,只講利益不講原則;四是反文明,為了起事什么都干,不顧傳統(tǒng)的倫理道德,如殺妻才能上梁山之類。一旦革命僥幸成功,與事的會黨們大多抱有濃厚的“打天下坐天下”的意識,一旦受挫,則會產(chǎn)生一種被愚弄、被拋棄的上當(dāng)受騙之感。

誠然,自視為“功臣”的江湖會黨在革命過程中充當(dāng)了急先鋒,但善于破壞“舊世界”的未必善于建設(shè)“新世界”。清廷被推翻后,這些朋友往往“不知民主共和為何事”,卻“誤以為會黨出頭之時,氣焰甚張,一日千丈”。這種素質(zhì)與做派,讓鄉(xiāng)民叫苦不迭,地方秩序日壞一日。

革命黨人與會黨合作,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有著共同的革命對象和重合的利益訴求,清廷被推翻前,大家都是反體制的健兒;但民國成立后,有知識、有文化、有抱負的革命黨人迅速轉(zhuǎn)型并扮演了新的社會角色,他們由原來的“反體制”變成了“民主共和的開創(chuàng)者”,成了新社會的維護者和建設(shè)者,但會黨就不一樣了,他們本身的覺悟與素質(zhì)低,往往找不到革命黨人的這種感覺,由此習(xí)性如初,依然原地踏步,沖突在所難免。

曾經(jīng)的革命同路人,民國后獲得的卻是迥然不同的待遇。革命黨人風(fēng)光無限,地位急劇上升,而會黨們依舊形象污穢,社會地位不升反降。最讓他們感到不滿的是,作為昔日盟友的革命黨人似乎也有意回避、冷落他們,生怕他們影響了自己的形象和地位,避之唯恐不及。而有些地方,惹事的會黨干脆就被赤裸裸的鎮(zhèn)壓,當(dāng)他們向革命黨人求援時,得到的回應(yīng)卻是置身事外的冷漠。

事實上,會黨問題不僅令革命黨人覺得為難,其對社會秩序的危害更是令各地政府頭痛不已。各方打壓下,會黨們從革命中得到的一些好處被剝奪,社會地位被日益邊緣化。由此,會黨們的心態(tài)日漸失衡并為之憤憤不平,但他們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反而將怨恨發(fā)泄到了革命黨人的身上。如后來策劃刺殺宋教仁的青幫大佬應(yīng)桂馨在受審時即說:前清時共圖革命,今國民黨只顧自己做官,且反對青紅幫。這也反映出這一刺案背后的心理怨恨。

說會黨分子在民國后自甘墮落、毫不爭取也不盡然。民初年間,各派政治勢力為爭奪權(quán)力而掀起了一股組黨的浪潮,其中魚龍混雜、泥沙俱下,一些阿貓阿狗也登壇做法,自稱“黨魁”。民初《時報》上有篇題為《中華民國綠林黨》的諷刺文章,作者戲稱要集合“五大族暴客”,成立“中華民國綠林黨”,替天行道、劫富濟貧。當(dāng)然,這個“綠林黨”沒有設(shè)立,不過會黨參與組黨卻是事實。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