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給人們留下最深印象的當屬漢武帝對大宛的征伐。漢武帝聽說西域大宛國盛產(chǎn)汗血寶馬,能日行千里,于是遣使大宛,欲以重金換取寶馬。其實在聽說汗血寶馬之前,西漢已經(jīng)有了來自烏孫的“天馬”,但是當了解到大宛的汗血寶馬更健壯時,不由興起了喜愛之情,甚至漢武帝改烏孫馬為“西極”,稱大宛馬為“天馬”,可見大宛馬的優(yōu)良。
漢使攜重金,歷經(jīng)千辛萬苦終于到達大宛,大宛國王不敢懈怠,接見了漢使。宴會當中,漢使說明來意,希望用千金及一匹精致的金馬換取大宛的汗血寶馬。但結果卻是令漢使大感意外,大宛國不僅不想用寶馬換取金馬,還想強搶豪奪。漢使大怒,摔金馬而逃,結果到達大宛屬國郁成時被殺。消息傳到漢朝時,漢武帝大怒,于是才有了下令發(fā)兵征伐大宛的事情。
公元前104年,漢武帝任命李廣利為貳師將軍,率6000人馬出征大宛,因為漢朝希望到大宛的貳師城取寶馬,所以稱李廣利為“貳師將軍”。李廣利的這次出征是在準備不足,后勤補給嚴重匱乏的情況下進行的,加上過往小國不肯提供供給,致使第一次出征大宛的漢軍大敗而歸。當敗軍退回到敦煌時,李廣利上疏言敗軍事,漢武帝大怒,下令有敢入陽關者殺無赦,李廣利只得在敦煌駐守等待消息。
公元前103年,漢打擊匈奴的2萬大軍敗于匈奴之手,此時漢朝廷內(nèi)部許多大臣進言停止對大宛的征伐,漢武帝不聽,甚至不惜把勸諫之人打入大牢。在漢武帝的堅持和努力下,最后約10萬眾的遠征軍在大量后勤補給的支撐下,開始了對大宛的第二次征伐。在漢軍強大軍事實力的壓力下,西域小國莫敢不從。
漢軍吸取上次失敗的教訓,繞過郁成,迅速攻取大宛都城,在經(jīng)過40余日的強攻之后,大宛國內(nèi)發(fā)生內(nèi)訌,最后以大宛國王和郁成國王的人頭換取漢軍的退兵。李廣利征伐大宛的戰(zhàn)爭告一段落,漢軍帶回數(shù)十匹汗血寶馬和三千多匹中等馬,漢朝在西域的聲望大大加強?!妒酚洝分杏性姙樽C:天馬來兮從西極,經(jīng)萬里兮歸有德。承靈威兮降外國,涉流沙兮四夷服。
公元前72年,匈奴進攻烏孫,烏孫向漢求救,西漢遣五將軍率15萬大軍與烏孫東西夾攻匈奴,大獲全勝,匈奴元氣大傷,從此無力與漢在西域爭雄。公元前60年,匈奴發(fā)生內(nèi)訌,西邊日逐王降漢,自此匈奴勢力全部退出西域。西漢以鄭吉兼護“鄯善以西”、“車師以西北道”,這就是西域都護的由來。西域都護的主要任務就是統(tǒng)領西域諸國,聯(lián)合起來共同抗擊匈奴的侵擾,特別是保護西域南北兩道的安全和暢通。至此,西域地區(qū)統(tǒng)一在西漢中央王朝的管轄之下,更為中國與中亞、西亞、歐洲各國的交往鋪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