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工業(yè)革命》第三章 生活的調味品(5)

新工業(yè)革命 作者:(美)彼得·馬什


制造業(yè)的第三階段:大批量標準化生產

汽車生產發(fā)展為第一個批量生產行業(yè)。最初,技工們憑借幾個世紀積累的技術制造汽車。在汽車制造初期,兩三個工人一組手工制造汽車,零部件由其他公司供應。但是,隨著需求的增長,汽車行業(yè)被迫轉型,用機器大批量生產價格低廉產品的呼聲越來越高。亨利·福特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福特于1863年出生于密歇根州農村,在照明公司工作前曾是工程師學徒。他發(fā)明了由汽油發(fā)動機驅動的自力推進式汽車,并命名為“老爺車”,1903年,福特創(chuàng)建了福特汽車公司。

1908年,福特揭開了T型車的設計面紗,這款車價格合理、性能可靠,并且便于操作和維修。1910年,福特汽車公司在底特律郊區(qū)海蘭帕克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個大規(guī)模生產工廠。工廠使用了可互換零件系統(tǒng),用于大規(guī)模制造標準產品。這是制造業(yè)第三個階段(大批量標準化生產)的開始,這個階段從1900年持續(xù)到1980年。

1908~1927年,福特公司在海蘭帕克和其他工廠共生產了1470萬輛T型汽車。1923年,福特公司生產了200萬輛汽車,年產量達到頂峰。在20世紀初,人們將汽車看作新奇的技術產物,銷售數量驚人。在高產量和產品生產流程的推動下,T型車價格從1909年的850美元下降到1912年的690美元,10年后價格又下降了一半。

福特汽車的特點是質量可靠但設計不夠靈活,這些汽車的生產都奉行了亨利·福特的格言:“客戶只要擁有一輛黑色的車,想刷成什么顏色都行?!钡侨狈ψ兓运坪醪⒉恢匾?,T型車成為那個時代最暢銷的產品之一。

福特的工廠恪守大批量標準化的概念依靠流動生產線生產汽車。流動生產線將各個階段完成后的汽車傳送到固定工人面前,由工人將零件安裝到一個基本車身或者車殼上,從而裝配成制成品。整個過程需要大量運用機床和其他新的生產系統(tǒng)。在生產系統(tǒng)中,手工作業(yè)減少到最低限度,很多沒有技能的工人在生產線上按照預先設定的方式操作相應的工具。他們的生產力相當高。*1914年,福特公司占據了美國汽車市場約50%的份額。由于每個員工都有很高的效率,福特雇用的工人僅占行業(yè)的15%。*強大的生產力使福特公司能夠降低產品價格,從而領先于其他競爭者。后來,福特的大批量生產理念傳播到其他汽車制造商和家具、電器等其他行業(yè)。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