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樂觀的偏見》說你聰明你就不笨(3)

樂觀的偏見 作者:(美)塔利·沙羅特


心理理論只是需要運用到額葉功能的行為之一,其他一些高級的思維活動也會運用到額葉,包括執(zhí)行功能。執(zhí)行功能可以讓我們明確未來的目標,認識到哪些行為可以推動我們實現這些目標。預計什么樣的行為會導致何種結果(比如“今晚出去玩會讓我耽誤工作”),區(qū)別想要實現的和不想出現的結果(比如“按時完成任務是好結果,被炒魷魚是壞結果”),為了實現大家都會追求的目標而抓緊行動(比如“待在家里完成工作”),這些都需要額葉發(fā)揮足夠的作用 。經常會有這樣的情況——傳遞的信息互相矛盾,此時額葉就必須辨別這些矛盾的需求,確保行為不會導致不希望出現的結果,或者不會導致社會大眾所不能接受的后果。

我們總會面對互相矛盾的需求和信息。工作一天,我們也許想趕緊回家,吃著薯片看電視;與此同時,內心的聲音又告訴我們應該去體育館鍛煉。 要想解決矛盾,就必須明白不同行為所導致的后果,然后讓思緒和行動與內心的目標保持一致。良好運作的額葉會阻止結果不太理想的行為,并且鼓勵結果較為理想的行為。

在本特松的研究中,事先看過“聰明”一詞的學生預期自己會表現出色;然而,當他們回答錯誤時,事實結果就與預期結果大相徑庭了。事實結果(回答錯誤)與預期結果(表現出色)發(fā)生沖突時,將導致額葉皮質產生不匹配的信號:大腦沒有接收到預期的信號,所以驚慌失措地想弄明白到底出了什么差錯;額葉皮質層的信號或許已經引來了關注,好像在說:“注意——這里出問題了”。信號的重要性在于它會促進學習,因為從錯誤中學習非常重要,這樣可以指導我們的行為發(fā)揮最理想的作用,幫助我們提高對錯誤的警惕,以便下一次表現得更好。

然而,事先看過“愚蠢”一詞的學生回答錯誤后,額葉皮質中的活動并沒有增多;學生預期自己的表現會很差,所以答錯時也沒有表現出驚訝和矛盾的跡象。參加實驗的學生大腦中缺少“注意——回答錯誤”的信號,所以沒辦法從錯誤中學習,也不太可能吃一塹長一智。他們坦然接受錯誤,因為本來就預期自己會犯錯;他們也不會努力糾正自己的行為使自己表現得更好。

總之,我們的額葉會協調計劃和行為,從而達到既定目標。這也許是短期目標,比如完成《時代》周刊上的字謎游戲,或者為朋友燒一頓美味佳肴;也許是中期目標,比如在4個小時內跑完馬拉松,或者學習彈吉他;也可能是長期目標,比如在職場上取得成功,當個好父親或好母親,抑或是快樂地生活。為了不斷地向目標前進,我們的所作所為與內心的期待必須一致。如果我們偏離了預設的軌道,如果我們的行為和預期南轅北轍,那么思想和行動會很快把我們拉回正軌。如果我們期待自己要升職了,卻發(fā)現其實很多年都在原地踏步,短期內不會有任何變化,那么我們或許會停下腳步,想一想究竟哪里出錯了。然后,我們會重新調整自身行為,確定采取新方式達到希冀的目標。也許我們會鞭策自己多加班,或者要求承擔更多責任。最終,這些行為會實現我們夢寐以求的升職愿望。

不過,如果我們并不期待升職,那么就會墨守成規(guī)。所以即便沒能升職,我們不會驚訝,也不會覺得自己沒有進步。大腦接受了早就預期到的結果,額葉皮質也不會產生出錯的信號來糾正行為。我們不會改變,自然也就不會成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