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第一個被人們確切知道的草原來客,名字叫匈奴人;那給人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也是匈奴人。匈奴人第一個跳上了馬背,開始了他們在這塊廣袤大漠上的奔馳。是怎么地突然靈機一動,躍上馬背,然后開始奔馳的?亦不知道!是受了那斂落在馬背上的黑翅膀烏鴉的啟示嗎?不知道!是一輛大轱轆車突然壞在了中途,無奈的主人只能從車轅上卸下馬來,試圖跨上它,因為這道路實在是太漫長了?不知道!或者,是一只狗,一只牧羊犬有感于這沙礫的灼熱,腳底發(fā)燙,于是一躍身跳上了馬背?亦不知道!總之,這些無意的舉動給了匈奴人以啟示,匈奴人顫巍巍地跨上了馬,于是,人類新的一頁翻開了,戰(zhàn)爭的一頁翻開了??狂R作為腳力,那條橫貫歐亞大平原的偉大道路絲綢之路開辟了。
是匈奴人教會了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而秦始皇修筑萬里長城,修筑秦直道,正是為了羈絆匈奴人的洶洶馬蹄。那被稱為天之驕子的冒頓大單于,率領他的草原兄弟,黑壓壓的一片,如狼似虎般地直抵長安城附近的蕭關,眼看就要看見長安城的鐘樓了,屬下問他:“匈奴人的疆界在哪里?腳下已經(jīng)是長安城了,是不是不能再往前走了?”冒頓將馬鞭一揮,揚聲大笑道:“匈奴人沒有疆界這個概念!匈奴人的牛羊吃草到哪里,哪里就是匈奴人的疆界!”同樣是這個冒頓,將剛剛唱罷《大風歌》的漢高祖劉邦合圍在大同的白登山,將三萬人殺得只剩下兩千人了。后來劉邦受盡屈辱后才得以僥幸逃出。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白登山之圍”。
白登山之圍讓驚魂未定的劉邦明白了一個道理,這個道理就是“胡漢和親”。這樣,便有了后來的昭君出塞。一個女人改變了世界,昭君順秦直道穿越子午嶺山脊,過黃河,嫁到九原,成為南匈奴王呼韓邪的妻子。呼韓邪死后,再嫁呼韓邪二夫人所生的大兒子。這一任丈夫死后,再嫁二夫人所生的二兒子。這就是著名的昭君三嫁的故事。
昭君出塞以后,南匈奴成為大漢王朝的附屬國,于是雙方聯(lián)手,合擊北匈奴。北匈奴王郅支,是呼韓邪的哥哥,他也曾經(jīng)到過漢未央宮來求親,只是腳步跑得慢了點兒,只來過一次,而呼韓邪來過三次。郅支在匈奴草原上站不住腳了,于是率領部落開始緩慢地向中亞地面移動,一邊移動一邊唱著“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的古歌。最后,在貝加爾湖畔,落勢的郅支為尾隨其后的漢西域都護府副都尉陳湯所殺。
后來的曹操,站在秦直道靠近長安城的這一頭——淳化的甘泉宮,以迎候當朝公主的禮節(jié),迎候昭君的幾個女兒歸朝省親。曹操說:“塞外苦寒,茹毛飲血,公主殿下們年事已高,如果愿意回來,就回長安城居住養(yǎng)老吧!”公主們泣淚道:“女兒們都已經(jīng)習慣了,并不覺苦。只是,塞外地面,確實苦焦,如果朝廷能設一個‘內(nèi)附’政策,將那些塞外的游牧人安置在長城之內(nèi),一邊農(nóng)耕,一邊放牧。這樣,這些游牧人的生活就會有了著落,而邊疆地面也會安定許多了!”曹操聽了,深以為是。
這樣,從曹操的年代開始,匈奴人開始大量內(nèi)遷。中央政權在山西境內(nèi)設河東五郡,安置匈奴。不久,被安置在山西離石境內(nèi)的匈奴左賢王劉淵、劉聰開始起事,從而掀開中國歷史上的“五胡十六國之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