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誰說孩子不會記得

旅行,是最好的教養(yǎng) 作者:沈佳慧


有一次,我們在多年之后,再度重游奧地利的維也納。在快要抵達市區(qū)的自然史博物館時,小K突然問我:“媽媽,我們是不是來過這里?我好像記得有一個從奧地利的哈休斯塔挖出來的骷髏,放在自然史博物館里。??!還有一只很高的恐龍化石!”

天啊,我真是很意外,他居然記得!就在他兩歲多的時候,我們確實帶著他參觀過這間博物館,當天的晚餐,他還把朋友開的中國餐廳里的牙簽全數(shù)倒出,排成恐龍化石的模樣呢!過了這么多年他居然還能記得,讓我十分驚訝,而他對于維也納的舊地重游,顯得更加興奮。

所以,我們怎么知道孩子沒有收獲?

這就像培養(yǎng)閱讀,沒有一定的時間表,更不可能立竿見影。

帶著孩子旅行,小時候就是跟著父母游玩,孩子自然也習以為常,沒有什么大人自己玩不到的問題。家庭旅行,本來就是要有些部分的調(diào)整與妥協(xié),是一種彼此尊重的民主方式。我喜歡這樣的感覺,也刻意讓孩子認知,一起旅行是大家的事,而不是只有爸媽陪他去想去的地方。

更何況,記不記得去過哪些地方很重要嗎?照片會告訴你,到此一游的足跡,而且就連大人有時去過哪里,也不一定記得住,為什么要孩子記住?

旅行是一種無形的熏陶和收獲,即使在旅行的十天內(nèi),孩子只有一兩天的收獲,也比在課本上讀了千百次要來得深刻,那種震撼力是書本上模擬不來的感受,更可以有機會啟發(fā)孩子不同的思維模式,以及看事情的角度。

我們總呼吁要培養(yǎng)孩子多角度思考,然而總是在同一個氛圍下的孩子,要如何體會與想象,大人們所謂的多元角度是什么?孩子們思考的參考數(shù)據(jù),多半來自師長、父母、電視、教科書……真正可以提出自我見解的孩子,極為少數(shù),也多半無法受到鼓勵;大多數(shù)孩子的學習方式,只是不斷地追求高分,還要更高分,以平衡得失之間莫名的空虛。這樣真的能學到多元角度的思考嗎?

也有人說:“我們只是一般人,沒有錢可以經(jīng)常出境。”我們也是一般人呀!境外旅游,就是看你想不想去、敢不敢去。補習費再貴都花了,還怕幾年去旅行一次嗎?如果真的經(jīng)濟上不夠充足,還可以和孩子一起存錢,擬定目標和計劃,存到了錢,到不同的地方去看一看,會有無比的成就感,而且也和孩子一起有了共同努力的目標,是難得的親子互動。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