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過三八線
北朝鮮人在迅速抵達首爾的行動中,大大加強了他們在西邊的側翼軍隊。(參見圖1)北朝鮮指揮官蔡應峻將軍將他的七個進攻師中的四個師投入到西邊的兩條接近敵人的通道中,又把他們的一百五十輛坦克中的一百二十輛投了進去。他還把另外兩個師派到中間防區(qū),一個師從華川向緊靠三八線南邊的十字路口春川推進,另一個師(配備有其余的三十輛坦克)從麟蹄向春川以南32公里的洪川壓去。太白山脈沿東海岸形成了一段高高的難以克服的隆起地帶,而在太白山脈那邊,北朝鮮人將其最后的一個師(即第五師)和一個獨立的團級規(guī)模的步兵隊伍(第七六六團)投入行動。他們沿著東海岸狹窄的道路推進,企圖到達南朝鮮軍隊的后方。最后的進攻是一場旅級規(guī)模的進攻,兵鋒指向韓國駐扎在孤立的、無法防御的甕津半島上的一個團。韓國軍隊在損失了一個營之后從海上撤離了甕津。
進攻的直接后果是,北朝鮮除了在春川受挫外,其他各處都取得了驚人的勝利。在春川,北朝鮮第二師的一點一萬人在沒有坦克的幫助下,遭遇到了韓國第六師二千七百人的第七團(沒有給他們中的任何人放周末假)。韓國軍隊部署在該鎮(zhèn)北邊的一道山嶺上的混凝土掩體里。他們完全擊敗了北朝鮮兩個團的進攻。到了下午晚些時候,北朝鮮的師指揮官又將他的最后一個團,即第三團,投入了戰(zhàn)斗。但那時韓國第六師的后備團已從原州趕來,北朝鮮人便一事無成了。春川之戰(zhàn)令人信服地證明了韓國部隊抵御一般的沒有裝甲部隊支援的步兵進攻的能力。
北朝鮮人只有命令正向洪川挺進的第七師及其坦克車輛掉轉頭來逼向春川,才能奪取春川。他們和北朝鮮的第二師在6月28日拿下了春川,韓國人向南撤去。
西邊的鉗形進攻與此完全不同。面對北朝鮮四個進攻師和第一○五裝甲旅的一百二十輛坦克,南朝鮮人有一個師(第一師)駐扎在距三八線以南3.2公里的朝鮮古都——開城附近,另有一個師(第七師)守衛(wèi)著通往議政府走廊的北方通道,這條走廊是千百年來從北方南下的歷史入侵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