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咸豐四年六月十一日(1854年7月5日),為了配合太平天國和上海小刀會的起義,陳開、鄺能在佛山石灣大帽崗率領天地會會員宣布起義,而李文茂帶領粵劇藝人和三元里鄉(xiāng)民則在廣州北郊同時起義策應。起義軍頭裹紅巾,稱為“紅巾軍”或“洪兵”,一舉占領佛山。南海九江、東莞、清遠、鶴山等地也紛紛爆發(fā)起義。各路起義軍會合后攻打廣州未果,沿西江占領肇慶,經(jīng)梧州進入廣西,攻占潯州(今桂平)建立“大成國”,并堅持斗爭到咸豐十一年(1861年),直至失敗。清兵重新占領佛山時,在城中大肆殺人放火,共燒掉四十八條街,瓊花會館毀于火海。清兵對支持紅巾軍的佛山人民實行大屠殺,以至于在數(shù)年后,人們在瓊花會館廢墟中搬出來的骸骨,裝滿四十個與人同高、兩人合抱的大籮筐。這就是廣東佛山版本的“火燒南少林”。
“南少林”作為天地會的一個傳說中的精神家園,并非指某一地方的某一佛教寺廟。但是在佛山,由于粵劇的掩護作用,瓊花會館成為天地會的地下總機關,在這個語境下,瓊花會館的確可以稱得上是廣東的“少林寺”。正是因為有瓊花會館的匯聚,詠春拳得以由水上的紅船詠春演變發(fā)展為陸上的佛山詠春,佛山成為詠春拳發(fā)展繁衍的根據(jù)地,也可以說是以梁贊為開山祖師的近代詠春拳的發(fā)源地。佛山,這個與佛家有緣的地方,正是兩百年前“廣東南少林”的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