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當我們看到一個美貌的人的時候,我們傾向于給出一個整體的評價。我們不希望說某某人“又美麗又令人討厭”,這樣的評價會讓我們覺得難以接受。所以就出現(xiàn)了這樣的說法。當一個女性美麗又善良,我們就會說“溫柔賢惠,美麗大方”。而一個女性外表美麗,內心陰狠的時候,我們會說“紅顏禍水”甚至“狐媚惑主”。為了給出一個整體性的評價,容貌的美麗也只能算是一種錯誤了。
由此可見,外表并不能持續(xù)的影響我們對一個人的評價。當我們發(fā)現(xiàn)了某個人的重大缺點的時候,美貌似乎就不那么重要了。外貌的確會影響我們對一個人的第一印象,但是研究發(fā)現(xiàn),有些特征性的信息可能會更有分量,甚至能夠改變我們對他人的整個印象。心理學家阿希將這類特性稱為“中心特性”,比如真誠、熱情等,都是非常重要評價標準。當然,這些標準也是因人而異、因文化而異的。
外貌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基本上是難以有較大改變的,化妝、改變發(fā)型、穿不同的衣服能夠對我們的外貌做出一定的影響,卻不是決定性的影響。為了給他人留下良好的印象,我們除了更好的利用外貌之外,還應該注意什么呢?
我們可以多觀察他人的言行,因為每個人的社會角色不同,在社會中的言行規(guī)范也就不盡相同。我們可以盡量使自己符合社會規(guī)范,以形成良好的形象。另外還可以根據(jù)交往的對象不同,投其所好。比如在我國,如果要去見年紀大的長輩,應該穿著的鮮艷一些,老年人會很喜歡看,看著覺得高興。如果要去上班,則應該穿著干練的職業(yè)裝,領導和客戶看見你都會覺得你很能干,值得信賴。
總之,我們都是外貌協(xié)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