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自由的思維(4)

生命的真相:葛吉夫的第四道 作者:(瑞士)珍妮·迪·薩爾斯曼


28.超越我們常態(tài)的意識

我們在尋求某種東西,它超越了我們常態(tài)的意識、念頭和感受所組成的世界。我們認為真相、實相是固定的,就好像是我們需要找到一條路來到達的一個點,但是實相不是固定的,它是活生生的。我們無法用任何已知的東西來衡量它。只有完全自由的思維才能觸碰到它。這種思維不受制于任何事物、任何預期和任何恐懼。它完全靜止、完全靜默,只知道自身的存在。這種只知道自身存在的思維是活在當下的。在此時、此地、當下,它沒有任何的期待,也沒有什么可以失去。它就是“對本體的意識”——不是像這樣或那樣的本體,就只是本體本身。它只是客觀地存在著。

在這里我們找到了思維的源頭。我們看到對觀察者和觀察對象的區(qū)分在我們思維的源頭就出現了。觀察者植根于記憶,它所知道的都來自于過去的體驗。它基于記憶來進行觀察、思考和行動。這種將觀察者和觀察對象分開的做法無法接觸到實相,只會強化自我。但是當觀察者與觀察對象合為一體,思維與體驗合為一體時,念頭就不會產生。在這樣的清明狀態(tài)里,我們就可以像小孩子那樣接收到新的印象。眼睛會清晰地接收到外部的圖像,但是沒有一個在感知的觀察者,也沒有頭腦的加工處理。

如果要體驗這種沒有觀察者的統一狀態(tài),就需要先去體驗我平常的狀態(tài),并且看到它不足以帶來我要的這種體驗。只要思維在跟隨著我的行為和體驗并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對它們進行評判,我就仍然處在我有限的意識范圍內。我仍然受制于我的常“我”。關鍵是覺察到觀察者和觀察對象的分裂,覺察到是思維制造了這種分裂。在這樣的覺察中,我就能夠從思維的操控中解放出來,向另一種實相敞開自己。

我是誰?這個問題之所以會困擾我是因為我與它是分裂的。它在我的面前,但卻是在外面。只要這個問題跟我是分開的,沒有與我全然地合為一體,我就無法把它搞明白。我要覺察到我無法理解這個問題會給我?guī)硗纯?。當這種痛苦真正發(fā)生時,這個問題與我的分裂就會消失,思維會停止,剩下的只有靜默。

臨在的時刻是短暫的。我剛一回歸自己,印象就會觸發(fā)思考,我就會在思考中再度進入分裂的狀態(tài)。我遠離了自己,不再活在當下。這時,如果我能覺察到這一切,對迷失狀態(tài)的印象就可以讓我再度回歸自己。這種回歸和離開都是我所需要接受的正?;顒??;钪痛嬖诘母惺芫褪墙⒃谶@種活動之上的。我的念頭永遠不會止息。一個念頭過去了,當下又有一個,后面還跟著另一個。我認同于所有的念頭,但如果某個時刻在思維中出現一個空白,我就失去了認同的對象。這樣我就自由了。在這種靜默中,頭腦就可以感知到思維的每一個活動。這種感知不會引發(fā)反應,由此產生的能量也不是機械性的和來自頭腦的。這種能量正是靈性探尋者長久以來所尋求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